五更瀉臨床治驗
五更瀉臨床治驗<<健康大視野(下)>>2008年 第03期
作者: 張劍鋒,
期刊-核心期刊 QCode : jkdsy-x200803072
涿州市五絕指針療法研究所 張劍鋒
五更瀉又名“黎明瀉”、“晨瀉”、“雞鳴瀉”,是腹瀉中常見的一種證型,多見于中老年人。現代醫學認為此證屬“慢性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
“五更瀉”,顧名思義就是指發生在黎明前(五更時辰)的泄瀉,其表現為:每至黎明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其便多不成形、完谷不化或稀。這類病人除黎明前迫不急待的去廁所排便外,平素還常伴見形寒怕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等一系列腎陽虛衰的表現。此證往往積年累月,纏綿復發,久作不愈,故病人甚為煩惱;雖不為難治之癥,但也屬纏手之疾。
祖國醫學認為,其發病多因飲食不調,感受風寒(外因),或脾腎陽虛(內因)所致。先天腎氣不足,后天失養,或病后損傷腎陽,命門火衰,或人至老年,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能溫煦脾土,即不能幫助脾胃腐熟水谷,消化吸收,運化失常就會出現泄瀉。而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尤易發作。
五更瀉的治療,現代醫學多以慢性腸炎或腸道易激綜合征確定治療,以抗菌、消炎為主;用藥后可見癥狀緩解或消失,但停藥后則反復發作,所以醫者針藥盡力,只能治其標,不得治其本。中醫則多以溫腎運脾、澀腸止瀉原則,又據病辨證論治,以達根治之目的。
本所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則,辨析五更瀉的病因病機,采用張寶增醫師以中醫指針療法為基礎,根據針灸按摩的治病原理,摻合了武術中的點打技藝,將古老的點穴技法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所創的五絕指針療法,按照五絕指針療法的配指選穴原則,分別施以“平肝益腎、壯腎暖肢、通膈開胃、除濕利水”等方穴,以溫腎運脾、澀腸止瀉、調整氣機、平衡陰陽,達到了快速治療五更瀉的良好效果。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