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健脾除濕通絡治頑痹
郭會卿 李沛 河南中醫學院 李振華 指導
國醫大師李振華擅長應用脾胃學說治療內科雜病,常屢起沉疴。對于頑痹,把溫中健脾與除濕通絡藥物巧妙配伍,既蠲除了痹證又顧護了脾胃,治療風濕疼痛疾病療效顯著。筆者長期跟隨李振華教授臨床證,收獲頗多。現將李振華教授通過調理脾胃治療頑痹(類風濕關節炎)的學術思想總結如下。
頑痹的病因病機
李振華教授認為頑痹是由于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這三氣是既合又雜,不是一氣致病,風寒、風濕、寒濕也不是各占1/3,風寒濕熱造成頑痹也不是各占1/4,病常有偏重,可偏風、偏寒、偏濕。風邪引起行痹,以游走性關節疼痛為主;寒邪引起疼痛以冷痛、怕冷為主與寒冷氣候變化關系密切;濕邪引起著痹以關節腫脹為主;熱邪引起熱痹,以關節紅腫熱痛為主。類風濕關節炎的形成其本往往是脾虛,在脾虛生濕的前提下,又久居潮濕之地感受外濕,外濕引動內濕,內外濕結合阻滯氣機不通,不通則疼痛,氣郁化熱,熱甚則痛甚,初病常顯熱象,病久熱漸消則出現寒象,濕邪留滯關節筋絡之間則腫脹,濕邪纏綿黏滯則頑痹久治不愈。
頑痹的治療原則
李振華教授強調治療頑痹要標本兼治,治本之法在于健脾祛濕,治標之法偏寒者以祛風散寒為主,偏熱以祛風燥濕為主,并視其偏向而隨證加減,通經活絡應貫徹始終。即使痹證的虛證需補虛治療,也要在祛濕通氣血的基礎上加用補藥,氣血通暢才能使腫痛消失,治風要先活血,血行風自滅,活血要先調氣,氣調血自活,活血調氣常加香附、木香、郁金、川樸等,活血通絡常用穿山甲、丹參、烏梢蛇等。通陽常用桂枝,李振華指出治療寒痹非桂枝不能通其陽;清熱常用生石膏、知母、防己,認為治熱痹非石膏不能清其熱。
頑痹的辨證用藥
通經宣痹湯由白術、云苓、澤瀉、生薏苡仁、桂枝、知母、防己、香附、丹參、雞血藤、制馬錢子、穿山甲、木香、全蟲、蜈蚣、烏梢蛇等組成。行痹加用尋骨風、千年健;寒痹加用制川烏、制草烏、附子、羌活、獨活、秦艽、白芷;著痹關節腫脹者用健脾利濕之生薏苡仁、蒼術、白術、白蔻仁、砂仁等;血瘀加當歸、赤芍、川芎、元胡;久病氣血虛加黃芪、黨參;偏陽虛者,須酌以辛溫之品以溫中助陽,如桂枝、吳茱萸、干姜、制附子、良姜、蜀椒等;頑痹日久不愈加用蟲蛇類藥,如穿山甲、蜈蚣、全蟲、烏梢蛇等,用量較大,一般蜈蚣3條、全蟲10g。頑痹腎虛者加補腎藥如蒸首烏、黃精、杞果、骨碎補、補骨脂;伴下肢無力者加用木瓜、桂枝、獨活;上肢無力加用桑枝、白芷;伴多汗者加用麻黃根、龍骨、牡蠣;伴頸部疼痛加葛根、靈仙,用量常在15g以上。
典型病案
賀某某,女,46歲,教師。初診:2009年7月14日。患類風濕關節炎(頑痹)已20年,雙手掌指、指間及腕關節腫痛,晨僵大于1小時,反復發作,左腕關節已經僵硬,左手輕度尺偏畸形,怕熱,每年春天最重,冬天反而減輕,夏天怕吹空調,口瘡一年復發4~5次。近兩周來病情復發,出現雙腕、多個手關節腫脹疼痛,自覺發熱,但又怕涼水、涼風,頸部劇痛影響休息。化驗檢查:RF、CCP、RA33均陽性,ESR68mm/h,ASO(-),CRP(+)。舌質稍紅邊有齒痕,苔白膩,脈弦數。
診斷:頑痹(類風濕關節炎),證屬脾虛濕阻化熱型。(西醫診斷標準依據1984年ACR·RA標準,中醫診斷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治法:溫中健脾除濕,清熱通經活絡。
方藥:蒼術10g,白術10g,茯苓15g,生薏苡仁30g,桂枝5g,知母15g,生石膏18g,丹參18g,雞血藤30g,制馬錢子1g,穿山甲8g,烏梢蛇15g,白芷10g,秦艽10g,澤瀉15g。14服,水煎服,日1劑。
二診(7月28日):腕、掌指關節僵腫疼痛明顯減輕,晨僵縮短至30多分鐘,關節已不發熱,又出現膝關節疼痛,食量增加,但飯后胃不舒服,發涼,小腹墜脹,舌質淡紅,苔白,脈弦數。調方如下:蒼術10g,白術10g,茯苓15g,桂枝5g,知母15g,生石膏15g,丹參18g,雞血藤30g,木瓜18g,制馬錢子1g,穿山甲8g,烏梢蛇15g,白芷10g,大活10g,蜈蚣3條。14服,水煎服,日1劑。
三診(8月4日):服藥后腕手腫痛、膝痛均明顯減輕,飲食精神各方面均明顯好轉,又出現頸部疼痛,僵硬不適,微調上方用蒼術10g,白術10g,茯苓15g,桂枝6g,知母15g,葛根15g,香附12g,木香12g,丹參15g,雞血藤30g,大活10g,制馬錢子1g,全蟲10g,蜈蚣3條,白芷10g,生石膏12g,甘草3g。14服,水煎服,日1劑。
四診(9月8日):關節腫痛、頸部疼痛明顯減輕,手指關節晨僵消失,又出現腰痛和足底疼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基本守上方如下:蒼術10g,澤瀉15g,生薏苡仁30g,桂枝6g,知母15g,丹參15g,雞血藤30g,大活10g,白芷10g,制馬錢子1g,穿山甲8g,葛根15g,全蟲10g,14服,水煎服,日1劑。
五診(9月29日):左手指、手腕關節疼痛消失,右腕關節輕微疼痛,因近日天氣轉涼再次出現頸部疼痛,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辨證仍為脾虛濕盛,經脈阻滯不通,重點治療頸部疼痛,處方如下:蒼術10g,白術10g,云苓15g,桂枝8g,知母15g,香附12g,丹參15g,雞血藤30g,葛根15g,靈仙15g,羌活10g,秦艽10g,白芷10g,穿山甲8g,烏梢蛇12g,蜈蚣3條,木香8g,制馬錢子1g,甘草3g,20服,水煎服,日1劑。囑患者鞏固治療以防止復發。
按語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曰:“治行痹者,散風為主,大抵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著痹者,利濕為主,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蓋土強可以勝濕。”李振華教授以溫中健脾除濕、清熱通經活絡的通經宣痹湯為基本方,配仲景桂枝白虎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濕阻氣機化熱有熱象者,方中攻補兼施,寒熱并用,溫中健脾的桂枝、白術、茯苓、薏苡仁等為補,丹參、雞血藤、穿山甲等蟲類藥通經活絡為攻;石膏、知母、桂枝等寒熱并用,生石膏甘辛大寒,氣輕發散;桂枝辛溫,溫經通脈;知母苦寒滋潤,潤降瀉火,善瀉三焦之火,桂枝白虎湯用石膏和知母相配,清熱之功相互協同,是熱邪無可容之地,但石膏藥性苦寒,用量不宜過大,以免傷中焦陽氣,因脾多氣虛甚則陽虛,本例四診熱象稍減,即不再用石膏,體現了李振華教授處處顧護脾胃之陽氣的用藥特點;丹參、雞血藤兩味均養血活血,尤以血虛血瘀者首選,風濕病各期均可應用,丹參苦微寒,歸心肝經,善入血分,能通血脈化瘀滯、祛瘀生新為治痹之要藥;制馬錢子通絡止痛有特效,但味苦性寒,毒性強烈,脾胃虛弱者忌用,李振華教授治療頑痹制馬錢子常用量為0.5~1g,療效好且未見有毒副作用。總之,把溫中健脾除濕與清熱通經活絡藥物巧妙配伍,既蠲除了痹證又顧護了脾胃是李振華教授治療痹證的特色。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