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法治療產后大便難
產后大便數日不解,或大便艱澀,便時干燥疼痛者,稱“產后大便難”,中醫稱為“產后便秘”。本病多因產后分娩失血,營養聚虛,津液虧耗,不能濡潤腸道;或陰虛火旺,內灼津液,腸道失于滋潤,傳導不利;或素體氣虛,又因產時耗氣,大腸無力傳送;或產后傷食,熱結腸道,腑氣不通所致。
本病之特點是分娩后排便困難,一般飲食如常,且無腹痛、嘔吐等伴見癥狀。與其他疾病引起的便秘有別。
一、分型論治
中醫認為,產后大便難屬血虛津燥,當養血潤燥;氣虛陰傷,當益氣養陰,潤腸通便;傷食腑結,當清熱導滯以通便。
1.血虛津燥 表現為大便失于潤澤而便難,其癥狀除便難外,尚有面色萎黃,心悸失眠,皮膚不潤,舌淡苔白,脈細澀等血虛的特點。治宜養血潤燥。藥如:當歸12g,熟地20g,炒白芍10g,川芎6g,肉蓯蓉15g,火麻仁12g,柏子仁12g,首烏15g。水煎服,每日1劑。
2.氣虛陰傷 表現為產后大便數日不解,時有便意,臨廁無力努責,汗出氣短,便后倦怠疲憊。苔薄,舌質淡,脈虛緩。治宜益氣潤腸通便。藥如:黃芪20g,陳皮6g,升麻10g,柴胡6g,當歸10g,炙甘草6g,黨參12g,火麻仁12g,郁李仁12g,山藥12g,肉蓯蓉12g。加減:氣陰兩虛、口干咽燥者,加麥冬9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1劑。
3.傷食腑結 表現為大便不暢或秘結不通,脘腹脹滿,口中穢臭,心煩易怒,苔黃或黃燥,舌紅,脈弦或弦數。治宜清熱導滯通便。當歸10g,生大黃9g(后下),玄明粉9g(沖),厚樸10g,枳殼10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
二、外治療法
1.涌泉敷藥法 將大黃5~10g研為細末,醋調為稀糊狀,置傷濕止痛膏中心,貼雙足心涌泉穴,壓緊,10~15小時后取下,一般用藥2次即效。
2.敷神闕穴法 大黃、芒硝各5g。將大黃研為細末,與芒硝混合均勻,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放于肚臍孔處,外用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一般用1~2次即效。另外,也可用生大黃粉3g,用50~60度白酒調成糊狀,貼敷于神闕(肚臍)穴,外用敷料膠布固定,每天于局部用50~60度白酒約5ml加濕1次,3~5天換藥1次。
3.自我按摩法 排便時從盲腸經橫結腸向降結腸作“の”字形按摩,有助于順利排便。方法:排空小便,仰臥在床上,用右手掌根部緊貼腹壁,左手疊在右手背上,雙手用力,按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順時針方向循環按摩。手法從輕到重,每2秒鐘按摩一圈,一般到100次左右可出現便意。
4.肚臍呼吸法 這是一種意念呼吸法,可在站、坐、臥、行時進行。默念吸氣時收腹,氣經臍孔進入胸腑,呼氣時鼓腹,氣由胸腹經臍孔而出。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則會感覺腹部發熱,腸鳴音增強,呼吸深大平順,心情愉快,食欲增強,從而大便轉為正常。
5.搖臂振腹法 選一處較寬闊場地,站立,兩腿分開約一尺,先將右手臂自前向后搖轉60~100圈,再換左臂搖擺轉動60~100圈,一般在進行未完畢時即可有便意。此法簡便易行,通過搖臂增加橫膈、腹肌運動,可起到預防和治療便秘的雙重作用。
6.指壓穴位法 排便前用雙手各一指壓迫或揉摩迎香穴(鼻翼兩側的凹陷處)5~10分鐘,可幫助排便。也可按壓足三里穴(外膝眼穴下3寸)數分鐘,按壓穴位以自我感覺到穴位處有酸脹麻的感覺為宜。
三、飲食療法
1.蜂蜜黑芝麻 蜂蜜100g,黑芝麻60g(研末)。調和蒸熟,每日分2次當點心吃。
2.香蕉燉冰糖 香蕉3只,冰糖25g。將香蕉剝皮,與冰糖入燉盅燉熟食,每天2次,連用3日有效。
3.蘇子芝麻粥 蘇子、芝麻各10g,研成粉末;粳米100g,同加水煮成粥,每日1劑,分2次食用。
4.桑葚芝麻糕 桑葚子30g,黑芝麻60g,火麻仁10g,柏子仁10g,糯米粉700g,白糖30g,粳米粉300g。黑芝麻炒香,桑葚、火麻仁、柏子仁煎汁,糯米粉、粳米粉、白糖、藥汁、清水一起揉成面團,做成糕,在每塊糕上撒上黑芝麻,上籠蒸15~20分鐘即可,每日早餐時食用。
5.芝麻核桃仁 黑芝麻250g,洗凈去皮,核桃肉250g。 將芝麻洗凈,入鍋炒香研碎,核桃肉炒熟搗爛,二物混合加適量的糖拌勻,每次吃二三匙,每日2次。
6.菠紅湯 鮮菠菜250g,豬血150g,豬瘦肉25g。 將豬肉切片調適量淀粉待用,豬血切成片,用清水煮沸,加入菠菜、肉片、鹽、熟后分數次佐餐。
7.蕉果飲 香蕉1根,蘋果1個。 二物去皮切成塊,加少量清水煮片刻,放少量糖,每日分2次飲服。
防止產后大便難的發生,關鍵要注意飲食調養,要多飲水,多食清淡新鮮蔬菜,少食辛辣、煎炒、炙煿之品;產后應早期起床活動。產后多亡血傷津,身體較為虛弱,如有腑實便燥,對苦寒峻瀉之品,需慎用。一旦大便通暢,應立即停止,再辨證改用他藥。同時養成每日定時排便之習慣。
本病之特點是分娩后排便困難,一般飲食如常,且無腹痛、嘔吐等伴見癥狀。與其他疾病引起的便秘有別。
一、分型論治
中醫認為,產后大便難屬血虛津燥,當養血潤燥;氣虛陰傷,當益氣養陰,潤腸通便;傷食腑結,當清熱導滯以通便。
1.血虛津燥 表現為大便失于潤澤而便難,其癥狀除便難外,尚有面色萎黃,心悸失眠,皮膚不潤,舌淡苔白,脈細澀等血虛的特點。治宜養血潤燥。藥如:當歸12g,熟地20g,炒白芍10g,川芎6g,肉蓯蓉15g,火麻仁12g,柏子仁12g,首烏15g。水煎服,每日1劑。
2.氣虛陰傷 表現為產后大便數日不解,時有便意,臨廁無力努責,汗出氣短,便后倦怠疲憊。苔薄,舌質淡,脈虛緩。治宜益氣潤腸通便。藥如:黃芪20g,陳皮6g,升麻10g,柴胡6g,當歸10g,炙甘草6g,黨參12g,火麻仁12g,郁李仁12g,山藥12g,肉蓯蓉12g。加減:氣陰兩虛、口干咽燥者,加麥冬9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1劑。
3.傷食腑結 表現為大便不暢或秘結不通,脘腹脹滿,口中穢臭,心煩易怒,苔黃或黃燥,舌紅,脈弦或弦數。治宜清熱導滯通便。當歸10g,生大黃9g(后下),玄明粉9g(沖),厚樸10g,枳殼10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
二、外治療法
1.涌泉敷藥法 將大黃5~10g研為細末,醋調為稀糊狀,置傷濕止痛膏中心,貼雙足心涌泉穴,壓緊,10~15小時后取下,一般用藥2次即效。
2.敷神闕穴法 大黃、芒硝各5g。將大黃研為細末,與芒硝混合均勻,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放于肚臍孔處,外用敷料包扎,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一般用1~2次即效。另外,也可用生大黃粉3g,用50~60度白酒調成糊狀,貼敷于神闕(肚臍)穴,外用敷料膠布固定,每天于局部用50~60度白酒約5ml加濕1次,3~5天換藥1次。
3.自我按摩法 排便時從盲腸經橫結腸向降結腸作“の”字形按摩,有助于順利排便。方法:排空小便,仰臥在床上,用右手掌根部緊貼腹壁,左手疊在右手背上,雙手用力,按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順時針方向循環按摩。手法從輕到重,每2秒鐘按摩一圈,一般到100次左右可出現便意。
4.肚臍呼吸法 這是一種意念呼吸法,可在站、坐、臥、行時進行。默念吸氣時收腹,氣經臍孔進入胸腑,呼氣時鼓腹,氣由胸腹經臍孔而出。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則會感覺腹部發熱,腸鳴音增強,呼吸深大平順,心情愉快,食欲增強,從而大便轉為正常。
5.搖臂振腹法 選一處較寬闊場地,站立,兩腿分開約一尺,先將右手臂自前向后搖轉60~100圈,再換左臂搖擺轉動60~100圈,一般在進行未完畢時即可有便意。此法簡便易行,通過搖臂增加橫膈、腹肌運動,可起到預防和治療便秘的雙重作用。
6.指壓穴位法 排便前用雙手各一指壓迫或揉摩迎香穴(鼻翼兩側的凹陷處)5~10分鐘,可幫助排便。也可按壓足三里穴(外膝眼穴下3寸)數分鐘,按壓穴位以自我感覺到穴位處有酸脹麻的感覺為宜。
三、飲食療法
1.蜂蜜黑芝麻 蜂蜜100g,黑芝麻60g(研末)。調和蒸熟,每日分2次當點心吃。
2.香蕉燉冰糖 香蕉3只,冰糖25g。將香蕉剝皮,與冰糖入燉盅燉熟食,每天2次,連用3日有效。
3.蘇子芝麻粥 蘇子、芝麻各10g,研成粉末;粳米100g,同加水煮成粥,每日1劑,分2次食用。
4.桑葚芝麻糕 桑葚子30g,黑芝麻60g,火麻仁10g,柏子仁10g,糯米粉700g,白糖30g,粳米粉300g。黑芝麻炒香,桑葚、火麻仁、柏子仁煎汁,糯米粉、粳米粉、白糖、藥汁、清水一起揉成面團,做成糕,在每塊糕上撒上黑芝麻,上籠蒸15~20分鐘即可,每日早餐時食用。
5.芝麻核桃仁 黑芝麻250g,洗凈去皮,核桃肉250g。 將芝麻洗凈,入鍋炒香研碎,核桃肉炒熟搗爛,二物混合加適量的糖拌勻,每次吃二三匙,每日2次。
6.菠紅湯 鮮菠菜250g,豬血150g,豬瘦肉25g。 將豬肉切片調適量淀粉待用,豬血切成片,用清水煮沸,加入菠菜、肉片、鹽、熟后分數次佐餐。
7.蕉果飲 香蕉1根,蘋果1個。 二物去皮切成塊,加少量清水煮片刻,放少量糖,每日分2次飲服。
防止產后大便難的發生,關鍵要注意飲食調養,要多飲水,多食清淡新鮮蔬菜,少食辛辣、煎炒、炙煿之品;產后應早期起床活動。產后多亡血傷津,身體較為虛弱,如有腑實便燥,對苦寒峻瀉之品,需慎用。一旦大便通暢,應立即停止,再辨證改用他藥。同時養成每日定時排便之習慣。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