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危重癥救治兩則
□ 任光榮 山西省太原市
老年人往往身患多種慢性疾病,各個系統的疾病互相影響,或者幾種疾病混合起來,使病情表現錯綜復雜,給診斷和治療帶來困難。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處理起來都很棘手。這種情況在老年人出現危重癥候時,尤為突出。筆者從事中醫臨床工作30余年,于此略有體會,下面結合臨床病例談談運用中醫藥方法救治老年危重癥的點滴感受。
關格案
劉某某,男,82歲,太原市人,2001年12月5日初診。
患者小便不通,惡心嘔吐,飲食不進,身顫肢攣,神昏語亂3天。10天前因發熱、咳嗽,以“肺部感染”收住太原市某醫院內科治療。既往患有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病、前列腺增生等。住院后予抗感染、對癥處理,以靜脈滴注輸液治療為主已經1周余,病情未能控制,日漸加重。近3天來,小便點滴不通,靜滴利尿劑,插導尿管,排出尿液很少,24小時量不足300ml,伴身體顫抖,雙下肢拘攣,惡心嘔吐,飲食難進,且出現神昏譫語,血壓下降(70/40mmHg)。醫院以患者出現肺、心、腎多臟器功能衰竭,兩次下病危通知書。家屬急邀我診視。診時患者臥床呻吟,喉中痰鳴,昏不識人,答非所問。測體溫為38.2℃,察其舌質暗,苔白垢膩,脈浮弦兼促,沉取尚較平穩。因思:高年咳喘,關格危候已見,論證屬外邪不解入里,膀胱氣化不行,水飲內聚成毒,濁邪壅盛,泛濫三焦。水飲犯肺,肺失宣肅,故發熱、咳嗽、喉中痰鳴;濕濁困脾,胃失和降,故飲食難進,惡心嘔吐;水血同源,水停血滯,肝失所養,虛風內動,故見身顫肢攣;水毒上攻,血菀于上,清竅蒙蔽,故神昏譫語。經云:小大不利治其標。倘能使小便通利,以解水毒而復三焦氣化,或可挽救。遂將病情訴于家屬,并擬一方,囑試服1劑,以觀后效。方為五苓散、四物湯、三仁湯合方化裁,意取五苓散表里兼顧,通陽利水;四物湯養血活血,養血以柔肝息風,活血可助利水,蓋血水同源,血不利則為水;三仁湯宣暢疏利三焦氣化,并加石菖蒲、郁金開竅醒神。
處方:茯苓15g,豬苓12g,澤瀉、白術、桂枝、赤芍、川芎、生地、當歸、杏仁、蒼術、陳皮、川樸、郁金各10g,苡仁20g,石菖蒲、白蔻仁各6g。1劑,水煎即服。
上藥進1煎,患者日導尿量約500ml,服第二煎后即可進少量飲食,且咳止、喉中痰鳴消失。于是家屬又購上方1劑繼續煎服。2劑藥盡,日導尿量1500ml,神志轉清,開始索要飲食。患者舌質較前紅活,舌苔白厚,又以根苔為著,脈弦滑,已無促象。囑拔去導尿管。處方:茯苓、豬苓、蒼術各15g,澤瀉、杏仁、川樸、通草、滑石、清半夏、陳皮、淡竹葉、雞內金、焦三仙各10g,苡仁30g,白蔻仁6g。2劑,每日1劑,水煎服。
又服2劑后諸病繼有好轉,神清食進,已能下地活動,拔去導尿管后小便暢通,有時不能自控,夜尿較頻,每晚約四五次,小便時尿道口作痛,舌上白厚苔已褪大半。予上方去蒼術、陳皮,加山藥15g,生地10g,木通、生草梢各6g。2劑,每日1劑,水煎服。
服上藥2劑后患者精神爽快,談笑風生,飲食自如,大便略溏,小便亦暢,夜尿二三次,略感腰部酸困,自謂死里逃生,深表謝意云。察其舌質略紅、苔薄白,脈轉和緩,兩尺略浮。擬六味地黃湯加味以助康復。處方:生地15g,山藥、山萸肉各12g,茯苓、丹皮、澤瀉、丹參、益智仁、五味子、補骨脂各10g,炒黃柏、砂仁各6g,甘草3g。3劑,1劑兩煎,每日1煎,水煎服。并囑注意生活起居調攝。
隨訪至今已5年,健康狀況良好。
水飲喘脫案
康某某,女,80歲,太原市人,2003年9月29日初診。
因咳嗽、咯痰,在社區醫療站靜滴先鋒V號注射液治療6天,3天前出現胸悶,呼吸不暢,氣喘,咯吐黃綠色膿痰,于9月17日下午5時45分急診住省某醫院ICU留觀治療。 患者患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30年,肺源性心臟病近20年,近年患高血壓病。查體:體溫38.5℃,呼吸28次/分,脈搏91次/分,血壓193/106mmHg。神志清,形體肥胖,口唇紫紺,桶狀胸,雙肺滿布干鳴音,腹部膨隆,肝脾未及,雙下肢凹陷性浮腫Ⅱ°。心電圖示:肺型P波,偶發室性期前收縮。診斷:(1)喘息型支氣管炎合并肺部感染;(2)肺源性心臟病;(3)高血壓病。經吸氧,靜滴抗生素、利尿劑、平喘劑、營養劑,口服降壓劑,霧化吸入平喘消炎劑等種種治療至9月29日,病情反復加重,出現神志模糊、昏迷、呼衰、心衰、腎衰等多臟器衰竭癥狀,連下病危通知3次。其子急邀我去診視。見患者已身著壽衣,端坐喘息,張口抬肩,呼吸困難,身隨息顫,額部汗出如珠,神志欠清,面唇青紫,全身浮腫,腹部膨隆,臍眼突出,手足逆冷,已3日未進食,尿少,日尿量不足200ml。察其舌體胖、舌質淡而兼暗,舌苔白而水滑,脈沉微兼代。病確深重,危候迭見,辨證屬陽氣衰微欲脫,水飲泛濫成災,上凌心肺,外溢肌膚,標本俱急。西醫諸般先進措施均已見用而未能控制,遂急擬溫陽化氣行水法,方予小劑量真武湯和五皮飲治之。
處方:制附子5g,茯苓、白術、大腹皮、生姜皮各10g,白芍、陳皮、桑皮、生姜各6g,茯苓皮30g。1劑,水煎服。并囑患者家屬注意觀察藥后變化,倘小便能增多,則治療有希望。
夜晚藥進一煎,今日晨起即小便暢通,排尿約300ml,咳喘亦稍平,腹中漉漉作響,并有溏便排出,且云欲進食。病見轉機,繼予原方3劑,囑每日1劑,水煎2次服。
服上藥3劑后,全身浮腫已消退過半,咳喘顯著減輕,日尿量約1500ml,可進少量飲食。患者神氣清爽,面有悅色,舌轉淡紅、苔白潤較厚,脈弱、偶有結脈。原方稍作增減:制附子5g,白芍、茯苓、白術、生姜皮、大腹皮、炒杏仁、厚樸、雞內金各10g,茯苓皮30g,山藥12g,桑白皮、陳皮、生姜各6g。2劑,每日1劑,水煎服。
因我外出開會,患者又將上方連服5劑,水腫已消七八,咳喘繼有好轉,食納仍欠馨,小便清利,大便仍偏稀溏,舌質淡而稍暗、苔潤紅、根苔膩,脈弱、未見結脈。予真武湯合異功散加減:制附子5g,白芍、茯苓、白術、太子參、丹參。雞內金各10g,山藥、苡仁各15g,茯苓皮30g,陳皮、生姜6g,砂仁3g。3劑,每日1劑,水煎服。
服藥3劑后,患者已能下地活動,飲食恢復正常,腫消喘平咳止,且云纏綿多年的咳痰亦霍然若失,惟近日睡眠欠安,夜尿較頻。察其舌轉淡紅、苔薄白,脈和緩尺弱。危機已解,虛象故顯,屬心神失養,腎虛不固,心腎失交。易方腎氣丸加養心安神、攝尿固脬之品作煎劑。處方:生地12g,山藥、山萸肉、益智仁、復盒子各6g,茯苓、丹皮、澤瀉各5g,制附子、桂枝各2g,生熟棗仁各10g(搗),石菖蒲、砂仁各3g。5劑,每日1劑,水煎服。
服上藥效果甚佳,進1劑后夜尿減為2次,睡眠亦安,增加活動量尚感氣短乏力,進食稍多則難消化,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尺較弱。擬培土生金,補腎納氣以善其后,予異功散合生脈散加補益心腎之品。處方:太子參12g,白術、茯苓、生熟棗仁、丹參、雞內金各10g,麥冬、五味子、陳皮、澤瀉、益智仁各6g,苡仁20g,砂仁3g,炙甘草2g。5劑,隔日1劑,水煎服。囑服完即停藥觀察,注意飲食清淡,起居規律,適當活動,預防感冒,調攝保養。隨訪至今,恢復良好。
體會 上述2例治驗,患者均為高年,病例1為關格重癥,病例2為水飲喘脫危候,都曾在西醫院救治無效,病情加重,通知病危,乃回家之后經辨證單純應用中藥治療轉危為安的實例,說明中醫藥救治危急重癥確有其獨到之處。筆者體會,老年危重癥的救治,除了應遵循一般急癥治療原則,要正確診斷,及時搶救,嚴密觀察外,還應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1.人到老年期,生理機能漸趨衰退,且多身兼數病,病情危重時,癥候更是錯綜復雜。臨證之時,必須做到認真辨證,詳審病機,分清主次輕重,標本緩急,擊中要害。如病例1,見發熱、咳嗽、嘔吐、少尿、振顫、神昏、譫語等,遵《內經》“小大不利治其標”之旨,重點抓住少尿、無尿這一主癥,予通陽利水,解水毒,助氣化而取效。
2.老年人胃氣已弱,若患危重病癥,胃氣更弱,用藥必須精到適量,宜以輕靈取勝,切忌藥過病所或孟浪攻下而再傷其胃氣。現代著名中醫學家蒲輔周先生論八法運用有“汗而勿傷,下而勿損,溫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補而勿滯,和而勿泛,吐而勿緩”之誡,在救治老年危重癥時尤其要注意。如病例2水飲喘脫案,高年陽氣衰微,病重危候迭見,在西醫院采用了多種救治措施,使用藥物多種,而病情反日見加重。易以中藥救治,僅以小劑量真武湯合五皮飲煎服,主藥附子用量僅為5g,可謂輕劑,卻收到桴鼓之效。因患者陽虛至極,陰分亦必虧,倘用重劑助陽,恐反傷真陰,故《內經》有“少火生氣,壯火食氣”之論。
3.辨證論治是中醫學治療經驗的精華,救治老年危重癥也必須遵循這一準則,特別是治療經西醫診治過的病例,切不可囿于西醫學的病名診斷而拘守分型施治的模式,是炎癥即治用苦寒,是癌癥即選用所謂有抗癌作用的藥物,這樣用藥是難以取得預期療效的。也不要因為西醫治療效果不佳,發了病危通知,而輕言不治,須知中西醫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他之所短或是我之所長,西醫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改用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往往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正是需要我們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的。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