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從肝論治淺析
□ 董滟 李松波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郝花 洛陽市第五人民醫院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情志致病在臨床各科中越來越普遍。筆者在長期臨床中認識到,久咳不愈患者病情多與情志變化密切相關,辨證不應局限于肺脾腎三臟,重視從肝論治亦是其重要治法之一。秦伯未亦明確提出“治肺止咳,佐以調肝”。本文試重點闡述久咳從肝的理論依據及具體的分型論治。
理論依據
1. “肝升肺降”論 《素問·刺禁論》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葉桂在其醫案中亦有“人生之氣機應乎天地自然,肝從左而升,肺從右而降”之說。肝為剛臟,為氣之樞,其氣以升發條達為順,是調暢全身氣血津液運行的重要環節;肺為嬌臟,為氣之主,其氣以肅降通調為常。肝肺升降相因,協調平衡,則肝氣升而不郁,肺氣降而不壅,氣機升降出入均衡,氣血平和,呼吸平穩。若肝氣郁結,失其疏泄條達,一方面直接影響肺的宣降,導致肺氣上逆而為咳;另一方面,肝氣郁結,津液輸布障礙則停聚為痰為飲,血行不暢則為瘀阻,痰瘀阻滯清道,肺失宣降亦令咳。
2. 經絡理論 《靈樞·經脈篇》曰:“肝足厥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肝與肺經絡相連,密切相關;從疾病傳變角度看,感受外邪,未及表散,病由太陽經傳入三陰經時,常需經過半表半里之少陽經。少陽病屬“半表半里”,邪氣不能長驅直入,正氣也不能祛邪外出,故相持不下,咳嗽遷延不愈。
3.五行學說 在五行關系上,肺屬金,肝屬木。生理上,肺氣主降,肺金克肝木,能制約肝氣、肝火的上升;病理上,若肝氣郁結日久,肝火過盛或肺虛不能制肝木,則可侮金,形成“木火刑金”之證。
辨證論治
《丁甘仁醫案》謂:“肺體屬金,譬若懸鐘,鳴聲在鐘,撞鐘在本。”故治則不應磨銼其鐘,而應去鳴鐘之具。針對不同病癥,采取不同治法。
1.疏肝祛風利咽 本病多見于體虛易感冒病人。肺乃清虛之府、臟腑華蓋,受不得外來客氣,客氣干之則嗆而咳也。《萬病回春》云:“自古咳嗽十八般,只有邪氣入于肝。”患者素有七情內傷,肝氣郁結,復感風邪,清虛之體受擾,肺氣壅遏不宣而為病。臨床見咳嗽時緩時劇,遷延不愈,每逢憂思、惱怒、受風感寒、天氣變化時加劇,伴有口苦、咽癢、咽痛、脈弦,多用荊防敗毒散加減。偏于風熱者,加桑葉、菊花清疏肝肺風熱,臨證每用蟬蛻、桔梗之品,加強搜風通絡之效。
2.疏肝理氣化痰 多見于女性更年期患者。肝與肺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肺居上,主一身之氣的宣降;肝居下,主疏泄,循生發之氣循經而啟肺氣,使之宣降而行治節之權。《類證治裁》云:“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則經氣逆。”趙獻可亦云:“七情內傷,郁而生痰。”若疏泄不及而發肝郁,則痰氣互結犯肺而為咳。臨床見氣脹及背,咽中如物梗阻,胸脅脹痛,嗆咳少痰或喘鳴氣逆,脈弦。治當疏肝解郁、理氣化痰。歷代醫家多推崇以小柴胡湯加減,何夢遙指出:“干咳無痰,不得志之人多有之,用苦梗開之,逍遙散更妙。”筆者依據“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原則,常用半夏厚樸湯與丹梔逍遙散靈活加減,收效滿意。
3.平肝清肺降火 臨床最為常見,文獻報道亦多。患者嗜食辛辣厚味,加上平素情緒急躁易怒或情志抑郁,致肝氣郁結,久郁化火,日久不散,上逆迫肺,火灼肺金,肺失肅降,則“木火刑金”而為咳。臨床見干咳,咯血或痰中帶血,胸脅疼痛,頭暈目赤,急躁易怒,咽干口苦,舌紅,苔黃少津,脈滑數。病標在肺,病本在肝。究其治則,當先解木郁之火。滬上名醫陳道隆亦言:“但以清泄肝火為務,不必斤斤于治。”遣方用藥,多用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平肝清肺、順氣降火。咳血者,酌加生地、旱蓮草、茅根涼血止血;肝火較甚,頭暈目赤,心煩易怒者,加丹皮、梔子、黃芩清泄肝火。結合四川本地氣候溫暖潮濕,居民平素嗜食辛辣厚味特點,臨證必加龍膽草、車前子等清熱利濕之品,多獲良效。
4.疏肝健脾化痰 以小兒及老年體弱患者最為多見,亦見于其他年齡段患者。蓋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老年患者,臟腑功能減退,脾胃運化功能多已受損。若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一則水谷不能化為精微上榮于肺;一則水濕運化失常,聚濕成痰,壅塞肺氣,則久咳不愈。臨床見久咳不愈,聲低氣短,神疲納差,胸脅脹滿,舌淡,苔薄白,脈弱。治當抑木扶土,使“土得木既達”,肝木條達,疏泄如常,壅郁得解,脾土得健。治療用四逆散合蒼術二陳湯加減。
5.鎮肝滋陰熄風 多見于素體肥胖的中老年患者,多數病人有高血壓病史。肝為風木之臟,相火寄之,體陰而用陽,其性剛勁,主升主動,素體陽盛或陰虛不能涵陽或七情內傷,郁而化火傷陰等均可使肝陽化風,旋繞不息,而致嗆咳無期的病理形態。臨床見咳嗽劇烈,咯痰不爽,甚則氣急喘促,頭目脹痛,胸脅脹痛,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苔黃,脈弦細或數。治當鎮肝滋陰熄風,方選鎮肝熄風湯加減。肝火過盛,心中煩熱者,加生地、石膏、龍膽草、丹皮等清泄肝經之熱;痰多者,加膽南星、全栝樓清熱化痰;大便秘結加用當歸龍薈丸。
6.滋水柔肝潤肺 多見于形體消瘦的老年患者。《丁甘仁醫案》云:“肺若懸鐘,撞之則鳴,水虧不能涵木,木叩金鳴。”患者素體肝腎陰虛或肝郁日久,耗傷陰血,肝腎陰精不足,不能制約肝氣,水不涵木,木叩金鳴而咳。常見燥咳,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夜間尤甚,口干欲飲,胸脅隱痛,潮熱盜汗,頭暈目眩,失眠多夢,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病標在肺,病本在肝腎,治當滋水柔肝,潤肺止咳,常選一貫煎合滋水清肝飲加減。
典型病案 王某,女,57歲,農民,2006年8月份前來就診。自訴1年多前,因瑣事與鄰居爭吵后,出現咽癢不適,咳痰不爽。平素性情抑郁,多愁善感,曾在當地醫院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伴咽炎。現咽癢不適,如物梗阻,咯痰不爽,咳甚則胸脅滿悶疼痛,不可轉側,伴下肢浮腫,口苦咽干,神疲納呆,眠可。大便干,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數。查體:淋巴濾泡增生,兩肺未聞及干濕啰音。辨證為肝郁日久,乘土刑金,痰氣互結化熱傷肺案。辨證重在“郁”,以痰氣郁結為主,兼見濕郁、火郁及血郁。治當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利水,利咽止咳兼清郁熱,予自擬“疏肝健脾宣肺湯”加減。組成:柴胡、前胡、丹皮、赤芍、梔子、黃芩、陳皮、茯苓、厚樸各10g,姜半夏、全栝樓各15g,桔梗、蟬蛻、防風各5g。服7劑后,患者咽中舒暢,咳嗽癥狀基本消失,仍訴胸脅滿悶不適伴下肢浮腫,此乃濕瘀互結之象。處方:原方加川楝子、炒延胡、川芎、豬苓各10g,薏苡仁20g,去栝樓、厚樸、桔梗、防風。再服7劑后,諸癥皆愈。囑患者院外服丹梔逍遙丸1個月鞏固療效,注意保持心情舒暢。3個月后隨訪,未再復發。
小結
臨床久咳,遷延不愈,揆其病機,肝木郁滯以致氣血津液流通輸布失常,痰液停聚影響到肺的肅降是其最常見的病機。為治之道,貴在求“通”,實則首調肝氣,虛則養陰柔肝,肝氣得暢,肝體得養,則氣滯、火郁、痰阻、血瘀等病理因素皆可消除。臨證亦須注意以下方面:(1)不忘調肺利咽。久咳病因繁多,但最終都歸于肺失肅降,肺氣上逆,故各種從肝論治的方藥均當加入肺經藥物。(2)不忘調護脾胃。久咳病人,多有反復大量應用抗生素史,加上肝郁日久,木乘脾土,脾胃運化功能多已受損。理氣健脾、化痰利濕,一絕痰濕之源,二可培土生金,一舉多得。(3)化瘀通絡貫穿治療始終,酌加蟬蛻、僵蠶、紅花搜風通絡、活血化瘀,取其“久病入絡”、“久病多瘀”之意。(4)重視心理指導,鼓勵患者怡情養性,調暢情志,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