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名醫第 4 頁
中國歷史名醫第 4 頁五、張寶藏
張寶藏,字澹,唐櫟陽(今陜西臨潼)人,約生活于公元六世紀。唐貞觀年間(627~649),寶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長,時太京李世民患氣痢,諸醫屢治無效,于是下詔征醫方,寶藏曾患此疾,服乳煎畢撥方而愈,他具疏此方以。太宗服藥后,痢即全愈。寶藏因此授三品文官為鴻臚卿,是我國醫學史上官爵最高者。
中國歷史名醫第 4 頁六、崔知悌
崔知悌,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約生于隋,大業十一年(615),座于唐垂拱元年(685),享年70歲,崔氏出身宦族,歷任洛州(今河南)司馬、度支郎中、戶部員外郎,唐高宗時升殿中少監,后任中書侍郎,唐咸亨中(670~674)為尚書右丞。調露元年(679)官至戶部尚書。
崔氏素好岐黃之術,于政事之暇,喜從事醫療活動。擅長針灸,臨床診治,審病制方頗多新意,其著述以《骨蒸病灸方》最為著名,被收入《外臺秘要》名為“灸骨蒸法圖”,即世傳崔丞相灸法。他的著述、文獻可考的主要有《纂要方》十卷、《骨蒸病灸方》一卷、《產圖》一卷,均已亡佚,可于《外臺秘要》中見其梗概。另有《崔知悌集》五卷,《法例》二卷。
中國歷史名醫第 4 頁七、張文仲
張文仲,約生于唐。武德三年,(620),卒于唐。圣歷三年(700年)。唐御洛州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武則天光宅元年(684)為侍御醫、后至尚藥奉御。文仲通醫理,尤功風與氣之研究。他認為風有一百二十四種,氣有八十種,若不能區分,會延誤病機而致死亡;治療氣病與風疾,醫藥雖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異。腳氣、頭風、上氣,常須服藥不斷,其余則隋病情發動,臨時治之。患風氣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時節,要得通泄、即可不患重癥,(《舊唐書。張文仲傳第141,卷191,中華書局1975年月日第一版》,時武則天令其集當時名醫共同編撰風氣諸方,并詔麟臺監王方慶監其修撰。文仲撰四時常服及輕重大小諸方十八首,以表奏上。另撰《隨身備急方》三卷和《法象論》一卷,均佚。《外臺秘要》中可見其部分內容。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