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脂溢性脫發
中醫辨治脂溢性脫發
祖國醫學稱脂溢性脫發為“油風”,是常見而難于治療的皮膚病。主要發生于20~30歲的男性,脫發多從前額兩側開始,逐漸向頭頂部延伸,頭發漸漸稀疏變細,以后越脫越多。常伴有頭皮油膩發亮,發質干枯,有大量頭皮屑,瘙癢明顯,結黃色油性痂。也有些病人沒有任何癥狀,只是逐漸有頭發脫落。中醫學認為本病初期往往以血熱風燥為主,病久不愈,則可出現血虛風燥之癥。此外,脾胃虛熱,循經上壅也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中醫把脂溢性脫發分為三型辨證論治:
(一)血熱風燥型。表現:頭發干枯,略有焦黃,均勻而稀疏脫落,搔之則白屑飛揚,落之又生,自覺頭部烘熱,頭皮燥癢,舌質紅 ,苔淡黃,脈細數。治宜涼血消風,潤燥護發。常用藥物有生地15克,當歸10克,白蒺藜12克,荊芥6克,蟬衣6克,羌活6克,苦參10克,玄參10克,桑葉12克,杭菊花12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
(二)脾胃濕熱型。表現:患者平素有恣食肥甘厚味習慣者居多;頭發潮濕,狀如擦油或水浸,甚則數根頭發彼此粘在一起;鱗屑油膩呈桔黃色,周圍很緊,難滌除,舌質紅,苔黃微膩,脈濡數。治宜健脾祛濕,清熱護發。常用藥物有炒白術12克,白鮮皮12克,干地黃15克,何首烏15克,赤石脂10克,蒼術10克,羌活10克,川芎10克,山楂15克,虎枚15克,茵陳10克,生薏苡仁15克。
(三)肝腎不足型。表現:平素頭發干枯焦黃,發病時頭發常常大片而均勻脫落,伴有面色白,肢冷畏寒,頭昏耳鳴,腰膝酸軟,舌質淡紅,苔少或無,脈沉細無力。治宜滋肝補腎。常用藥物有何首烏15克,菟絲子10克,枸杞子15克,當歸6克,女貞子12克,川斷12克,桑椹子15克,遠志10克,黃精18克,石草蒲6克。
另外局部可用生姜涂擦,也可口服西藥胱氨酸、維生素B2、維生素B6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