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手足皸裂性濕疹
中醫辨治手足皸裂性濕疹
手足皸裂性濕疹是冬季常見病、多發病,患者病程不一,可達數月甚則數年不愈,四季均裂。臨床觀察,雖是皸裂,但皮損與癥狀卻截然不同,有的反復起水皰,癢感劇烈。有的起水皰較少,以干燥皸裂為主。另有除皸裂外,伴灼熱癢感。總之,本病病因比較復雜,但如按皮損表現,結合癥狀進行辨證分型治療,可收佳效。
濕熱蘊結型 癥見皮膚皸裂,膚色潮紅,內有較多粟粒至高梁粒大丘皰疹,或有少許黏液滲出,邊緣不清,觸之皮損灼熱,癢感劇烈。口苦口渴不欲飲,口中黏膩,納食不香,小便色黃,大便黏滯,舌質紅,苔黃略膩,脈濡數。治宜:健脾除濕清熱,佐以止癢愈裂。處方:白術12克,蒼術9克,茯苓12克,薏苡仁30克,黃連10克,梔子10克,白鮮皮12克,地膚子10克,滑石10克,車前子10克,丹皮10克,白及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劑。第三煎待溫浸泡患處,日2次。
陰虛內熱型 除肌膚皸裂外,患者多有手足心發熱,以午后及晚間尤甚,膚色顯紅,觸之灼熱,得涼則舒適,癢劇或微癢。口渴咽干,舌質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陰清虛熱,止癢愈裂。處方:生地30克,玄參30克,知母12克,黃柏10克,地骨皮10克,青蒿10克,銀柴胡10克,胡黃連10克,鱉甲10克,白及12克,白鮮皮10克,蛇床子10克。水煎服,日1劑,第三煎待溫,浸泡患處,日2次。
膚失潤養型 此型多病程較長,個別患者遷延數年,肌膚皸裂,裂隙較深,表面粗糙,膚色表現淡黃,失去光澤,觸之較硬無柔軟感,水皰較少,無灼熱,略癢。面色少華,肢體倦怠乏力,納差,舌質淡,苔薄,脈弱。治宜:養血滋陰潤膚愈裂。處方:當歸15克,白芍30克,熟地20~30克,川芎10克,阿膠10克(烊化),白及12克,枸杞子10克,白蒺藜9克。水煎服,日1劑。第三煎待溫浸泡患處,日2次。
注意事項:在治療期間或愈后一個時期,勿用堿性大的洗滌劑,如洗衣粉、洗潔凈、肥皂等,忌食腥辣之物,以免影響療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