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分型論治毛囊炎
毛囊炎為毛囊部分發生的化膿性或非化膿性炎癥。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濕熱內蘊,外受熱毒,郁于肌膚,或因體質虛弱,腠理不固,外感熱毒所致。本病好發于面部、四肢、頸部、也見于臀部或其他部位,多見于成人。皮損初起為粟粒大紅色毛囊性丘疹,頂端化膿形成小膿皰,周圍有紅暈,大多分批出現,互不融合,自覺癢痛。筆者臨證將毛囊炎分兩型論治,同時外洗患處,均獲得良好療效。
濕熱型 臨床表現為散在紅色丘疹及小膿皰,疼痛刺癢,伴口苦咽干。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藥用:薏仁、銀花、連翹、白鮮皮各15克,茯苓、大青葉、防己、防風各10克。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3次飲服。
氣陰兩虛型 面色萎黃,體質虛弱,食少納差,皮疹此起彼伏,遷延難愈。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或沉緩。藥用:黃芪20克,天冬、麥冬、生地各15克,黨參、銀花、野菊花、板藍根、連翹各10克。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3次飲服。
外用:蒼耳子60克,明礬30克,生大黃15克,冰片3克,煎水外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反復沖洗15分鐘。
保持皮膚清潔衛生,忌食辛辣刺激之食品,限制飲酒。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