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痤瘡第 2 頁
勿忽視痤瘡成因中“陰”的一面
痤瘡的中醫陰陽辨證,與西方皮膚病學對痤瘡的分級極為合拍。西方常用的兩種痤瘡分級方法為Pillsbury法和Gollnick(1998)法。兩種方法均把痤瘡依病情嚴重程度分為四級,分別為Ⅰ度、Ⅱ度、Ⅲ度、Ⅳ度和輕度、中度、重度、很嚴重。筆者將以上兩種分級法給予陰陽歸類,發現Pillsbury法中的Ⅰ度、Ⅱ度與Ⅲ度、Ⅳ度的分別在病變部位的深淺,如Ⅱ度僅為淺在性膿皰,Ⅲ度則出現深在性炎癥性皮疹;Gollnick法以皮損的形態為分級依據,輕度、中度僅有粉刺和丘疹膿皰,而重度、很嚴重則出現了結節、囊腫竇道和瘢痕。順理成章,筆者簡單將病位淺的,皮損以沒有顯著郁結的粉刺和丘疹膿皰為主的痤瘡辨為陽證痤瘡;而將病位深在,皮損以有顯著郁結的結節、囊腫竇道和瘢痕為主的痤瘡辨為陰證痤瘡。
其實,中醫文獻中也多數提到了痤瘡形成有“陰”的一面。《素問》中說“郁乃痤”;《外科正宗》中說“血熱郁滯不能散”;《外科大成》中說“肺經血熱郁滯不行”;《外科啟玄》中說“熱血凝結而成”。其中提到的“郁”、“郁滯”、“凝結”都是不通之意,即筆者所謂的“陰證”之意。但可惜的是,到了對后世影響極大的《醫宗金鑒》,便只剩下“陽證”。“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之說把痤瘡成因中非常重要的“陰”的一面擋在了后世醫患的視野之外。
辨別痤瘡成因中“郁”和“熱”何者為重,絕非紙上談兵,其直接關系到治療的方向選擇問題。Ⅰ度痤瘡以粉刺為主,多熱重而郁輕;Ⅱ度痤瘡以表淺的炎癥為主,表現為紅腫熱痛,熱毒重,但不能忽略郁;Ⅲ度痤瘡病位轉深,以出現結節為特征,外觀上有時反而不及Ⅱ度炎癥明顯,但治療時要化掉已經成形的結節(《內經》云“陽化氣陰成形”),要比治療Ⅱ度痤瘡付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治療不可只想到清熱,要更多地想到開郁散結,用到溫通藥物的幾率也要多很多;Ⅳ度痤瘡為集痤瘡皮損類型之大成者,也稱聚合性痤瘡,以出現囊腫和瘢痕為特征,病位深在,治療時溫清消補均可用到,特別要提到的是對于氣滯、血瘀、痰凝俱結為毒的Ⅳ度痤瘡,會常常用到炮甲珠、全蝎等蟲類藥,用以走竄開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