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痤瘡
中醫辨治痤瘡
痤瘡,中醫稱為“肺風粉刺”、“酒刺”、“面皰”等,好發于面部。初期為皮色丘疹,白頭或黑頭粉刺,膿皰,后期可出現結節、囊腫,毛孔粗大、瘢痕及色素沉著,嚴重影響容貌。中醫方法多從熱論治,筆者臨床所見,求治患者中以熱為主者并不多,故遵《內經》“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之旨,主張辨治痤瘡應首分陰陽。
歷代文獻對痤瘡的論述
現今中醫臨床受唐以后論說影響較多,具體到痤瘡,文獻中如此說:《外科正宗·肺風粉刺酒齄鼻第八十一》曰:“粉刺屬肺,齄鼻屬脾,總皆血熱郁滯不能散……內服枇杷葉丸、黃芩清肺飲。”《外科大成·肺風酒刺》曰:“肺風由肺經血熱郁滯不行而生酒刺也。”《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曰:“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內服枇杷清肺飲,外敷顛倒散,緩緩自收功也。”但在眾多的“血熱”說中也不乏獨特的觀點,如《外科啟玄》曰“肺氣不清,受風而成,或冷水洗面,熱血凝結而成”,此說與《素問·生氣通天論》之“汗出見濕,乃生痤……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頗有淵源。
漢代及漢代以前的中醫學對于寒涼致病是非常重視的,而隨著時代氣候的變遷和醫家的矯枉過正,唐及唐以后的中醫學對于溫熱致病越來越重視。這是在參考浩如煙海的中醫文獻資料時必須明了的學科變遷背景。如何以古老中醫學應對當今的臨床問題呢?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則,一是參天地之變、古今之說;二是以見癥為準,不可固執定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