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煎藥及忌口的諸多講究第 3 頁
二是根據所服藥物的特性和配伍禁忌而忌口,屬于藥性忌口。如服人參時,忌蘿卜;服鱉甲時,忌莧菜、薄荷;服茯苓時,忌醋等。
此外,服任何中藥時都不要喝濃茶,因濃茶中含鞣酸很多,與中藥同服會降低療效,應以喝白開水為主。
一老師治外感發燒病案:一中學生因發燒不退住院治療,該老師在此從事學術活動,遂被邀請去用中醫退燒。處方用藥,只服2劑,發燒即退。發燒時,該學生沒有食欲,待燒退后,食欲大增,并要求吃肉,其母遂買幾個豬蹄煮之。中午吃了以后,當晚燒又復起。再處一方,并囑飲食清淡,兩天后燒退。其母嚴格按照醫囑,飲食中不給孩子吃肉,并準備出院。出院那天,有同學去看望,中午吃飯時主食吃面條。一同學想到他病了一場,體質虛弱,便給他盛了兩碗很稠的面條吃,并在面中加了個雞蛋。豈料當晚又發起燒來,無奈再請該老師治療,并囑燒退后不吃肉,面也只吃稀湯面,調理一周,燒未再起。
這個病案很能說明中醫治療外感發燒的忌口問題。《黃帝內經》對外感發燒后的飲食護理早就指出:“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意思是當外感發燒減輕或退燒后,不能吃肉食,否則就可能復發。即使是面食類食物,也不能多食,否則就可能使發燒遺留不退,或出現許多感冒后遺癥。
所以,《傷寒論》在第一個方子桂枝湯后就特別提出忌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影響到外邪的及時發散,從而使發燒久久不退,所以當忌。
至于忌口應以多少天為宜,則當視病情而定。外感病,在服藥期間至感冒痊愈后一周內,都要堅持忌口;內傷雜病、慢性疾病,在服藥期間至病愈后一個內,要堅持忌口;有些疾病則要求終生忌口,如糖尿病終生忌甜食、肝病終生忌酒等。
但話又說過來,也不必把忌口過分擴大,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什么都不能吃,身體很虛弱,病怎么能很快痊愈呢?同時,過分的忌口也造成用藥的困難,身體虛弱,消化能力低下,給什么藥都不靈了。所以,我的觀點是,患病期間的飲食,只要不違背病性和藥性,不違背脾胃的消化功能,愛吃什么就吃什么去。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患病期間不但要注意忌口,更要注意“開口”,特別是一些慢性疾病,“開口”比“忌口”要重要得多。因為生命就是一個物質代謝的過程,它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前提就是要求人們不停地“開口”去攝取營養。俗話說“三分病,七分養”,就是這個意思。《黃帝內經》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