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中的術數養生第 5 頁
術數養生:揉足底
《靈樞·逆順肥瘦》云:“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人之雙足為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相交接之處,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重要部位,因此,足部保健關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對足部進行按摩,可用手指頭、指關節,也可使用按摩棒、按摩球等按摩工具。根據身體情況用揉搓或按壓等方法按摩。作為日常保健,可在每個部位按摩2~3分鐘,先左腳后右腳,每次按摩半小時左右。按摩的力度以自己能忍受為限。按摩中如發現有異常的酸、脹、刺、麻、痛的感覺,或皮膚有結節狀、條索狀、沙粒狀等印跡出現時,說明其對應部位可能有功能性疾病,需要重點按摩。另外,還有按摩涌泉穴法。涌泉穴,足少陰腎經首穴,歷來是人體養生要穴,運用得法可益腎補精、強身健骨。如《靈樞·本輸》云:“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說明腎經之氣源于足下涌泉穴,自足下出輸至全身。具體方法是每天臨睡前或醒后,用左手拇指按摩右足涌泉穴,用右手按摩左足,反復摩搓3O~50次,以足心感覺發熱為度。此法具有滋腎、健脾、安眠、強身的作用。
《內經》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外相應。人體的各個部位,如頭面皮膚、五官九竅、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等,都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整體功能正常,機體各部分的功能才能正常,若局部功能障礙亦必然會影響到整體功能。所以,《內經》才會提倡以上這些術數養生中最常用、最易用的保健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種養生方法均應以適度為宜,以防過度損傷身體,如華佗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此觀點與《內經》“生病起于過用”的意義相同,說明吐納、導引、按摩等保健長壽之法,亦不能過度運用,否則對身體也是有害無益。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