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醫學理論體系第 5 頁
四腑:即胃脘、胃、小腸、大腸。胃脘位為頜下胸上,屬上焦,胃脘通于口鼻,故對水谷之氣起上升作用;胃位為膈,屬中上焦,對水谷之氣起停蓄作用;小腸位為臍部,屬中下焦,對水谷之氣起消導作用;大腸位為臍腹下,屬下焦,對水谷之氣起下降作用。
四氣:即溫、涼、寒、熱。是制造津、膏、油、液四大營衛物的基本要素。《東醫壽世保元》稱:“水谷自胃脘而入于胃,自胃而入于小腸,自小腸而入于大腸,自大腸而出于肛門者;水谷之氣多數停畜于胃,而熏蒸為熱氣,消導于小腸而平淡為涼氣,熱氣之輕清者上升于胃脘而為溫氣,涼氣之質重者下降于大腸而為寒氣”。
四海:即津、膏、油、液。朝醫學認為,水谷的溫涼寒熱“四氣”在體內開始演化,第一階段生成津、膏、油、液四大營衛物,經過前四海(津海、膏海、油海、液海)進入第二階段,生成神、氣、血、精四大氣血物,經過后四海(膩海、膜海、血海、精海)維持有機體各個器官的正常活動。它們的生成、循環與功能是“津”,由“水谷溫氣自胃脘而化津,入于舌下為津海,津海者津之所舍也;津海之清氣出于耳為神,入于頭腦而為膩海,膩海者神之所舍也”;功能是“津海之清氣充滿于上焦為神”;“津海之濁滓補益胃脘”;“津海藏意”;“膩海之清汁入于肺,以滋肺元”;“膩海之濁滓則頭以直伸之力,鍛煉之而成皮毛”;“膩海藏神”。“膏”由“水谷熱氣自胃而化膏,入于膻間兩乳為膏海,膏海者膏之所舍也,膏海之清氣出于目而為氣,入于背膂而為膜海,膜海者氣之所舍也”,功能是“膏海之清氣充滿于中上焦為氣”;“膏海之濁滓補益胃”;“膏海藏慮”;“膜海之清汁入于脾,以滋脾元”;“膜海之濁滓則手以能收之力,鍛煉之而成筋”;“膜海藏靈”。“油”,由“水谷涼氣自小腸而化油,入于臍為油海,油海者油之所舍也;油海之清氣出于鼻而為血,入于腰脊而為血海,血海者血之所舍也”;功能是“油海之清氣充滿于中下焦為血”;“油海之濁滓補益小腸”;“油海藏操”;“血海之清汁入于肝,以滋肝元”;“血海之濁滓則腰以寬放之力,鍛煉之而成肉”;“血海藏魂”。“液”,由“水谷寒氣自大腸而化液,入于前陰毛際之內為液海。液海者液之所舍也”;“液海之清氣出于口而為精,入于膀胱而為精海,精海者精之所舍也”;功能是“液海之清氣充滿于下焦為精”,“液海之濁滓則大腸以下降之力,取其濁滓而補益大腸”;“液海藏志”;“精海之清汁入于腎,以滋腎元”;精海之濁滓則足以屈強之力,鍛煉之而成骨”;“精海藏魂”。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