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神針療法
(頭痛、卒頭痛、咳嗽、哮喘、乳蛾、梅核氣、咽喉痛、腹脹、泄瀉、痢疾、臌脹、脅痛、痹證、霍亂、五勞、脫肛、腸風、便血、痔疾、鼻淵、鼻息肉、鼻塞、水腫、偏癱、疝氣、帶下證、白濁、月經不調、臟躁、白內障、小兒消化不良)太乙神針屬于藥卷灸法的一種。太乙,是尊貴的意思。清代高士宗日:“太乙者,無上至尊,猶之眾職環會而為貴人也。”《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帝日:天符歲會何如?歧伯日:太乙,天符之會也。”此療法對于某些頑固疾病取效甚捷,故名之為“神針”。
太乙神針是與“雷火針”同類而藥物不同的一種療法。是在“雷火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二者為一元二歧,是傳統灸法的發展。它最早見于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該書中載有“太乙神針”方藥的組成、主治、功能、用法等。可見“太乙神針”療法定名于唐代。但是,自唐而后,文獻記載很少,到清代雍正時,才有人撰編私刻,而印冊極少,流傳不廣。即有獲者,亦秘而不傳,故幾乎趨于絕跡。《中國醫學大辭典》載:“雍正間,潮州鎮軍范培蘭,留心壽世,遍閱方書,有道人踵署,傳以此法,其制與雷火針同,而藥皆純正,且用法,隔布七層,不傷肌肉,非若鐵針與金石艾灸,令人傍徨畏懼。末有秀水杜文瀾跋,謂同治甲子春,得是書于舊好王省三司馬,以原刻穴圖病原,間有舛誤,因略加考正,重授梓人”云云。因為文中有“道人踵署”句,故有人臆說此針出于“異人”、“神人”之手等等,此乃故神其說,無大意義。 由于此法來源于民間,簡便易行,效果較好,故清以后流傳的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編本,如《太乙針方》、《太乙針灸法》、《太乙神針集解》等,內容大致相同。唯咸豐六年,滄州人葉圭對此有了改進,指出“不如以針為灸,較為妥當,取效亦速”。并開始使用“面碗隔姜灸之”的方法,在“太乙神針”灸術的基礎上,又有了改進。
【太乙神針療法操作方法】
一、方藥組成
關于太乙神針的方藥組成,社會上流行版本和雜志所載不完全相同,現介紹幾種供參考選用。
1.人參120g、參三七240g、山羊90g、千年健500g、鉆地風500g、肉桂500g、川椒500g、乳香500g、沒藥500g、穿山甲240g、小茴香500g、蒼術500g、祁艾2 000g、甘草1 000g、麝香120g、防風1 200g,共為細末備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