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與奇恒之腑之間的關系第 2 頁
(二)五臟與腦的關系
藏象學說將腦的生理病理統歸于心而分屬于五臟,認為心是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故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及情志活動統歸于心,稱之曰“心藏神”。但又把神分為神、魂、魄、意、志五種不同的表現,分別由心、肝、肺、脾、腎五臟主司,即所謂“五神臟”。腦的功能與五臟密切相關,五臟精氣充盈,功能旺盛,才能化養五神并發揮其生理功能。
“心腦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長醒”(《醫學衷中參西錄•癇痙癲狂門》)。心有血肉之心與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主運血之心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醫學入門•臟腑》),實質為腦。心藏神,腦為元神之府;心主血,上供于腦,血足則腦髓充盈。故心與腦相通。臨床上腦病可從心論治。
肺主氣,朝百脈,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則氣充血足,魄生而主司感覺,故腦與肺有著密切關系。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腐熟運化五谷,氣血化源充足,五臟安和,九竅通利,則清陽出上竅而上達于腦。脾胃虛衰則九竅不通,腦失所養。所以,從脾胃入手益氣升陽是治療腦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杲倡“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開升發脾胃清陽之氣以治腦病的先河。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又主藏血。氣機調暢,血氣和調,則腦清神聰,魂化而主司運動及內在思維。若疏泄失常,肝氣抑郁或亢逆,則見精神失常,情志失調,或清竅閉塞,或為中風昏厥;若肝失藏血,神失所養,魂不得涵養而飛蕩,則見運動障礙或夢囈夜游等。
腎藏精,精生髓,髓充腦,腦為髓海。髓由精化,“在下為腎,在上為腦,虛則皆虛”(《醫碥•卷四》),故腎精充盛則腦髓充盈,腎精虧虛則髓海不足。“腦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脈,命火溫養,則髓益之”,“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皆上行至腦,以為生化之源”(《醫述》引《醫參》)。所以,補腎填精益髓為治療腦病的重要方法。
總之,藏象學說認為,五臟是一系統整體,人的神志活動雖分屬于五臟,但以心為主導。腦雖為元神之府,但其生理病理與五臟休戚相關,故腦病亦從五臟論治,其關乎腎又不獨責于腎。對于精神意識思維情志活動異常的病證,決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心與腦的病變,而應從五臟論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