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的歷史發展(圖)第 5 頁
如果說宋、金、元時期已經出現醫學氣功走向普及的趨勢,那么,明、清兩朝實用氣功的研究更呈如火如荼之勢。幾乎沒有一位名醫不被卷入的。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張景岳,針灸大師楊繼洲,眼科專家王肯堂、傅仁宇,養生專家曹元白、沈嘉樹、陳繼儒,癆病專家龔居中,溫病學派創始人葉天士和吳鞠通,都成為醫用氣功的熱心推動者和實踐者。
醫用氣功的開創并非始于明、清,兩千多年前的醫中圣典《內經》早已闡明氣功治病方法的原理、意義。歷代醫家多兼修氣功。醫圣張仲景本人就是氣功專家,一代神醫華佗更是膾炙人口的五禽戲創編者之一。名醫陶弘景、孫思邈在氣功上也都各有建樹。但就普及程度和規模而言,遠不如明、清時的聲勢。
隨著練功的普遍,練功出偏時有發生,醫學家也注意到這個問題。清代張璐認為出偏的原因是“良由役心太甚,神心舍空,痰火乘凌所致”,癥狀是:壯火飛騰,頭面赤熱,隔塞心忡,喘逆蒸汗而成上脫之候;并有陰氣消亡,強陽不制,精髓不固,二便引急而成下脫之候。他建議必要時可辨證施用中藥,如黃芪建中湯、天王補心丹調理。用中藥糾偏至今仍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
自王重陽創立全真教派以來,丹道氣功理論和實踐皆有創新,人才輩出。但明、清兩朝少有佳作。《性命圭旨》和《伍柳仙蹤》為其中佼佼者,二書皆力圖綜佛、道二家氣功之長,而避其所短。從氣功普及角度看,前者優于后者,從學術角度看,后者似較前者深刻、系統。晚清以來,隨著國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氣功學在封建迷信、洋奴哲學的雙重摧殘下,漸趨衰落。民國初年雖有《大成捷要》一書編集出版,然內容龐雜、整理紊亂,且引入許多荒誕不實的宗教迷信內容。書中所集功法雖多屬丹功范圍,但可以看出,作者并未親自實踐過,因而所摘內容良莠不分,成為一大缺陷。作為氣功著作,蔣維喬的《因是子靜坐法》不失為民初優秀代表。蔣氏身體力行,經驗頗豐,且所著語言通俗,簡單易行,故甚受廣大讀者歡迎。雖然與蔣氏同期尚有無數氣功資料出版,然可觀者甚為稀少。氣功作為一門學術,同其他國粹一樣,在這一時期已經是“氣息奄奄,日落西山”了。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氣功得到了挽救,氣功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