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的歷史發展(圖)第 3 頁
然而,就學術活躍程度而言,秦、漢遠不及春秋、戰國。秦始皇自不待言,漢高祖輕視文化,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故文化禁錮日重。《黃帝內經》雖成書于此時,但實系集先秦醫學之大成的經典著作。它既是中華醫學的圣經,也是中華氣功學的寶典。
《黃帝內經》用形氣學說闡發病理病因,說明致病因子的物質性。同時也用形氣學說解釋許多自然現象乃至天體演變、宇宙結構問題。從形氣學說出發,《內經》還探討了世界究竟是客觀存在還是“鬼神”創造的,結論是:“道無鬼神,獨來獨往。”表現出強烈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觀。《內經》還將自然現象、人的生理現象、精神活動都統一于共同的物質基礎,闡明了氣功養生原則,論證了精、氣、神三者間的辯證關系,完善了氣功學的理論基礎。
除《黃帝內經》外,秦、漢時期缺少氣功力作。《淮南鴻烈》中雖有杰作,但就總體而言,更多的是平庸之說。漢末,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繼承《周易》、《老子》、《內經》的優良傳統,迷信色彩極少,學術水準遠高于同時代的道教經典《太平青領經》,為歷代氣功名著之佼佼者。
兩晉時期,社會動蕩,佛、道二教興起。佛教雖東漸于漢明帝,但到此階段才完成“中國化”進程,為民眾所接受。佛教東漸,客觀上推動了中、印兩個文明古國的文化、學術交流,把印度氣功(瑜珈)的精華介紹到中國來。東漢末年產生的原始道教在此階段已擺脫了太平經時期的幼稚狀態。《黃庭經》(圖277)、《抱樸子》、《養性延命錄》的相繼問世,對后世氣功研究有一定影響,但就深度而言,遠不及《參同契》,且迷信色彩濃重。
與此相反,氣功養生學派卻取得很好成績。隋代大業中(公元610),太醫令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發表,書中有辨證施功導引方法278條共213法。從中不難看出,在隋代,氣功已成為臨床通用的治療方法之一,而且已經從民間進入皇宮。隨后,唐代大醫家孫思邈身體力行,不遺余力地介紹諸多實用氣功養生法,為中華氣功的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