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后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治療
三十八 多形日光疹與日曬傷
多形日光疹為反復發作的具有多形性皮疹的慢性光敏性皮膚病。日曬傷是強烈日光照射引起的皮膚急性光毒性反應。有紅斑、丘疹、結節、水皰、糜爛、結痂、脫屑或苔蘚樣變等。皮疹見于暴露部位,如面、頸前“V”形區、手背及上肢伸側。自覺搔癢劇烈及灼熱感。
(一)中成藥
龍膽瀉肝丸、連翹敗毒丸等。
(二)局部治療
遮光防光,消炎止癢。用如意金黃散30克,化毒散1.5克,鮮馬齒莧或鮮白菜幫搗爛,調成糊狀外用;糜爛、滲出者用馬齒莧煎水冷濕敷;或爐甘石洗劑外用。
(三)基本方藥
清熱除濕湯加減:龍膽草10克,白茅根20克,生地10克,大青葉10克,金銀花20克,黃芩10克,冬瓜皮15克,茯苓皮15克,青蒿20克,茵陳10克等。
三十九 毒蛇咬傷
毒蛇咬傷是一種急性中毒性疾病,病情危急,往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搶救和治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致人死亡或致殘,常發生在農民、漁民、野外作業和從事毒蛇養殖和研究的人員中。咬傷后癥狀的輕重與蛇的大小、蛇毒進人體內的多少、蛇毒的種類有密切關系。
(一)外治療法
1.肢體結扎法:在咬傷傷口近心端關節的上方進行結扎,并保持患肢盡量下垂位,結扎緊度以能阻斷淋巴液和靜脈血液回流,以阻止和延緩蛇毒的吸收,但結扎不宜過緊,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不防礙動脈血的供應為宜。結扎期間,注意觀察指(趾)端活動情況及血供情況,常規每隔60分鐘松開1~2分鐘。一般在傷口排毒或應用有效的蛇藥30分鐘后,可去掉結扎。如咬傷超過12小時,則不宜結扎。
2.針刺排毒法:常規消毒后,在足蹼間(八風穴)針刺或手指蹼間(八邪穴),皮膚消毒后,用注射針頭與皮膚平行刺入約1厘米,迅速拔出后將患肢下垂,并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以開泄腠理,外泄毒邪,解毒消腫。對病情較輕,肢體腫脹輕微者,可單用針刺法,對病情較重,肢體腫脹明顯者,可聯合切開擴創排毒法。
3.沖洗排毒法:以大量的1:5000高錳酸鉀溶液或呋喃西林溶液、雙氧水反復多次沖洗,切勿在未經沖洗前擴創排毒。
4.切開擴創排毒法:常規消毒局麻后,沿牙痕縱行切開1~1.5厘米,或作“+”切口,以減輕患處張力,加速消腫及防止或減少肌膚潰爛,但切口不宜過深,深達皮下,與牙痕深度平齊即可,并用紋式鉗沿皮下向切口周圍稍作鈍性分離,如有毒牙遺留應取出。后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或呋喃西林溶液、雙氧水反復多次沖洗,同時濕敷傷口,保持引流暢通,以防傷口閉合。但對血循毒患者或傷口流血不止,有全身出血現象者,則不宜擴創。注意保持傷口引流通暢,避免閉合。
5.環形封閉療法:毒蛇咬傷后及早應用2%利多卡因溶液10毫升加地塞米松5毫克,加入0.9%生理鹽水溶液中,于患肢傷口近端關節的上方進行環形封閉,深度達皮下,劑量根據患肢大小而酌定。
6.箍圍療法:用金黃散與清涼油乳劑油等混合調勻成膏糊,將藥均勻涂敷于傷口周圍及腫脹處,范圍應超出腫脹部位5~10厘米,并有一定的厚度,且保持適當的濕度。
7.貼敷療法:在傷口周圍及腫脹處,可外敷金黃膏,摻季德勝蛇藥片。
8.中藥灌腸:可選用生大黃粉10~30克保留灌腸,以加快毒素排泄,防治內臟損害。
9.祛腐生肌法:對出現蛇傷性潰瘍,瘡面有壞死組織及膿性分泌物,可用九一丹摻于瘡面,待膿腐脫盡時改用生肌散換藥,直至傷口愈合。局部用藥還可采用清熱解毒草藥,如半邊蓮、銀花、魚腥草等煎湯外敷。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術數游戲]諸葛亮馬前課應用須知 03-24 [健康雜談]推廣養生保健知識還需專業指導 07-25 [健康雜談]生活中對吸煙認識的誤區 07-24 [健康雜談]阿是穴的起源與應用 07-07 [健康雜談]預防“暑假綜合征”,讓孩子過個… 06-17 [健康雜談]艾葉藥膳面面觀 06-05 [健康雜談]治療雞眼中醫小妙方 04-25 [健康雜談][圖文]中醫簡便的助眠方法 03-21 [健康雜談][圖文]無糖食品真的無糖嗎 03-09 [健康雜談][圖文]早期白內障的中醫調理治療 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