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的起源與應用
阿是穴的起源與應用
“阿是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敏感點”等。凡無固定部位和名稱,以病痛局部或壓痛點作為針灸和按摩治療穴位的,叫“阿是穴”。它和經穴、經外奇穴一樣,也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穴位。若阿是穴取得準確,應用恰當,對一些病癥確能起到較好的療效。
阿是穴的起源
早在《靈樞·經筋篇》中就有“以痛為俞”的記載。提出了凡是痛處就是穴位的說法。阿是穴這一名稱,在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就開始提出來的。千金方載: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說“阿是”,灸刺皆驗。
元代、明代稱阿是穴為“不定穴”。如王國瑞著的《玉龍歌》中寫到“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細審詳,有筋有骨須淺刺,灼艾臨時要度量”。指出了阿是穴存在于全身疼痛的某些部位,再根據痛點所在的位置,決定給予針刺的深淺,或者用灸法治療。明代楊繼州對“不定穴”的觧釋說:“不定穴即痛點”。
《醫學綱目》中,因其強調感應,把壓痛點稱為“天應穴”。以上說明都是以“壓痛點”來定取穴位的。
近代,因患部或非患部有敏感現象或陽性反應點,所以又有“敏感點”、“反應點”之稱。
“阿是穴”不僅廣泛應用于臨床,而且進一步發展到用來檢査、診斷疾病方面。如蓋國才編寫的《穴位壓痛辨別診斷法》,就是從穴位的壓痛輕重上,來辨別診斷疾病的。現代醫學在某些方面也很重視痛點的作用。如《運動創傷檢査法》一書中,就是根據創傷的部位出現某些壓痛點,來確定是屬于何肌肉、韌帶、肌腱或哪條神經受損的。如“壓痛點在脊椎棘突之間的,可能為棘間韌帶損傷”,“壓痛點在肱骨大結節的,可能有肩袖或三角肌的損傷”,“膝外側有囊性腫物或結節狀痛的,可能為膝外側疼痛癥候群”等等。
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某些病癥,不管是表證、里證或外傷,都有可能在體表的某一部位反應出痛點來。一般這些痛點與病變所在的部位、臟腑經絡的循行路線有密切的關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術數游戲]諸葛亮馬前課應用須知 03-24 [健康雜談]推廣養生保健知識還需專業指導 07-25 [健康雜談]生活中對吸煙認識的誤區 07-24 [健康雜談]阿是穴的起源與應用 07-07 [健康雜談]預防“暑假綜合征”,讓孩子過個… 06-17 [健康雜談]艾葉藥膳面面觀 06-05 [健康雜談]治療雞眼中醫小妙方 04-25 [健康雜談][圖文]中醫簡便的助眠方法 03-21 [健康雜談][圖文]無糖食品真的無糖嗎 03-09 [健康雜談][圖文]早期白內障的中醫調理治療 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