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歷史第 3 頁
(四)修道
《茶經(jīng)》"一之源"載:"茶之為物,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飲茶利于"精行儉德",使人強身健體。
《茶經(jīng)》"四之器",其風爐的設(shè)計就應(yīng)用了儒家的《易經(jīng)》的"八卦"和陰陽家的"五行"思想。風爐上鑄有"坎上巽下離于中","體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樣。[钅復(fù)]的設(shè)計為:"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wù)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正令、務(wù)遠、守中,反映了儒家的"中正"的思想。
《茶經(jīng)》不僅闡發(fā)飲茶的養(yǎng)生功用,已將飲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層次,旨在培養(yǎng)儉德、正令、務(wù)遠、守中。 詩僧皎然,年長陸羽,與陸羽結(jié)成忘年交。皎然精于茶道,作茶詩二十多首。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有:"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首標"茶道",在茶文化史上功并陸羽。他認為飲茶不僅能滌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門徑,三飲便可得道全真。
玉川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問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jīng)》。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云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錢起《與趙莒茶宴》詩寫主客相對飲茶,言忘而道存,洗盡塵心,遠勝煉丹服藥。 斐汶《茶述》記:"茶,起于[東晉],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效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茶,性清味淡,滌煩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獨高。
中唐以降,已經(jīng)認識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滌煩、致和、全真的功用。飲茶能使人養(yǎng)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陸羽《茶經(jīng)》,斐汶《茶述》,皎然"三飲",盧仝"七碗",高揚茶道精神,把飲茶從目常物質(zhì)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層次。
綜上所述,八世紀下半葉,值中唐時期,煎茶茶藝完備,以茶修道思想確立,注重對飲茶環(huán)境的具備初步的飲茶禮儀,這標志著中國茶道的正式形成。陸羽不僅是煎茶道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國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經(jīng)[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歷時約五百年。
二、 宋明時期──點茶道
點茶法約始于唐末,從[五代]到[北宋],越來越盛行。十一世紀中葉,蔡襄著《茶錄》二篇,上篇論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①盞、點茶,下篇論茶器、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同時又是文學家、茶葉專家、荔枝專家、其《茶錄》奠定了點茶茶藝的基礎(chǔ)。
十二世紀初,宋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二十篇:地產(chǎn)、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缶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趙佶是杰出的藝術(shù)家,書畫、詩文皆佳,且精于茶道。點茶道蘊釀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而成熟。
①:左旁"火";右旁:上三個"力",下"月"。
(一)點茶道茶藝 點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huán)節(jié)。
1.備器
《茶錄》、《茶論》、《茶譜》等書對點茶用器都有記錄。宋元之際的審安老人作《茶具圖贊》,對點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號,并附圖及贊。歸納起來點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爐、湯瓶、砧椎、茶鈐、茶碾、茶磨、茶羅、茶匙、茶筅、茶盞等。
2.選水
[宋代]選水承繼唐人觀點,以山不上、江水中、井水下。但《大觀茶論》"水"篇卻認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古人品水,雖日中泠、惠山為上,然人相去之遠近,似不常得,但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若江河之水,則魚鱉之腥、泥濘之汗,雖輕甘無取。"宋徽宗主張水以清輕甘活好,以山水、井水為用,反對用江河水。
3.取火
[宋代]取火基本同于唐人
4.候湯 蔡襄《茶錄》"候湯"條載:"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候湯最難。"蔡襄認為蟹眼湯已是過熟,且煮水用湯瓶,氣泡難辨,故候湯最難。趙佶《大觀茶論》"水"條記:"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過老則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頃刻而后用。"趙佶認為水燒至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蔡襄認為蟹眼已過熟,而趙佶認為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湯的老嫩視茶而論,茶嫩則以蔡說為是,茶老則以趙說為是。
5.習茶
點茶道習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①盞、點茶(調(diào)膏、擊拂)、品茶等。 蔡襄、趙佶、朱權(quán)、錢椿年、顧元慶、屠隆、張謙德而外,丁謂、范仲淹、梅堯臣、歐陽修、林通、蘇軾、黃誕堅、陸游等人對點茶藝都有所貢獻。蘇軾的《葉嘉傳》,明寫人,暗寫茶,文中暗含點茶法。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nèi)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guān)!)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政策法規(guī)
- 醫(yī)學考試
- 醫(yī)藥資訊
- 結(jié)石研究
- 課題研究
- 培訓教學
- 科技成果
- 歷代名醫(yī)
- 耳穴知識
- 中醫(yī)典故
- 中醫(yī)詞典
- 中醫(yī)診斷
- 中醫(yī)經(jīng)絡(luò)
- 中醫(yī)腧穴
- 中醫(yī)名方
- 中醫(yī)臨床
- 中醫(yī)保健
- 中醫(yī)養(yǎng)生
- 孕育保健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老年保健
- 嬰兒保健
- 新婚保健
- 藥膳食療
- 祖?zhèn)髅胤?/a>
- 民間偏方
- 中藥詳解
- 護理技術(shù)
- 草藥圖譜
- 人體圖譜
- 不孕不育
- 燒傷燙傷
- 祛病靈符
- 療疾手印
- 性學文獻
- 學術(shù)爭鳴
- 中醫(yī)教育
- 中醫(yī)特色
- 中醫(yī)歷史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y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diào)節(jié)?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yīng)注意的五大誤區(qū)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fā)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