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教育”:美國孩子比中國孩子愛笑
新華網北京8月9日電 記者 安蓓 王作葵 美國心理學專家琳達·卡姆拉斯9日在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指出,三周歲美國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齡的中國孩子多55.6%。
她發表的《中美兒童發展》報告成為在此間舉行的本屆大會首批學術報告中最引人關注的一個,眾多聽眾甚至擠滿了報告廳的過道。
卡姆拉斯的結論來自對40多例中美兒童笑容的記錄、比較和分析,以及對兩國兒童心理及性格差異的深入研究。
《父母必讀》雜志副主編徐凡說,當今中國的城市家庭大多為三口之家,獨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從小嬌生慣養。然而,父母的溺愛和過度關注往往造成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不知如何去關注、幫助和愛護周圍的伙伴。他們對自身也缺乏足夠的認知,容易產生對他人和社會的失望感。徐凡認為,童年時的心理缺陷或情感殘疾往往會影響一生的發展,而要彌補則需付出很大代價。
美國河郡學院心理學與教育學教授卡蘿爾·亨青格的研究表明,與美國兒童相比,中國兒童發生內向孤僻、焦慮和社交問題的比例分別高出92%、1.3%和138%。
父母不應填充孩子的全部生活,即使是嬰兒,也需要一定的獨處空間。徐凡說。
在中國,與生活上的大包大攬相伴隨的往往是父母對孩子的高期待值和高標準要求。卡姆拉斯指出,中國父母在易發怒程度上要比美國父母高出26%,在嚴厲程度上則要超出52.2%。
河北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王欣指出:中國父母往往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殊不知,這樣做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抵觸和逆反心理,結果事與愿違。
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孟昭蘭認為,兒童的心理問題都是由父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很多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會變得更加孤獨和內向,甚至走向極端。
亨青格教授呼吁:中國父母應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的生活,而不要強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
國際心理學研究證明:通過語言、表情等方式經常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對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至關重要。
不要一味對孩子進行批評、責罵和說教,而應多給他們一些笑容。 孟昭蘭教授說。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