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中的養生之道
人們常把飲食和養生分開,其實早在神農氏嘗百草時,就把飲食與養生融為一體了。
《周禮·天官冢宰》中就有“食醫”一職,說明最早的醫生也是飲食家,他們是不分彼此的。還有最早的食譜叫《本草食醫經》,也說明在古代,食物和藥物本是一回事,是沒有什么區別的。古代的“食醫同源”、“藥膳同功”都是這個道理。活了一百多歲的“藥王”孫思邈,在其醫學專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有《食治》和《養老食療》之篇章,也說明這個“藥王”對飲食是何等的重視。還有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他既是一位醫生,又是一位營養學家,他的《飲膳正要》就是飲食方面的養生巨著。
孫思邈在其著作中,強調飲食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主張少量多餐,反對暴飲暴食。告誡人們要飲食有節,不可多食,暮勿飽食,夜晚吃得太飽,不但加重腸胃的負擔,更對消化不利。
同時,飲食要在一種快樂的氣氛中進行,心情開朗,精神愉快,是養生的第一要訣。“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如在飯桌上爭吵動怒,或者內心郁塞,都會影響消化,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美國心臟病專家威廉忌認為,家人聚餐,一定要有一個輕松愉快的氣氛,細嚼慢咽。不要在餐桌上爭吵,更不要動怒發脾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預防心臟病的發生。從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在這個問題上,古今中外的專家,觀點是完全一致的。
五味平和,不能過偏,也是飲食中的養生之道。《呂覽·本味篇》強調飲食上滋味要適量,要做到“甘而不濃,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忽思慧也指出:“無味調和,飲食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疾,少者為益。”他認為“多食鹽,骨氣勞短,肺氣折”,這是告訴人們鹽不可多吃。現代醫學也證明,酸辛太重,會誘發或加重潰瘍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視、齲齒等疾病,又都與食糖過量有關;還有食鹽過量,會引起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不勝枚舉,數不勝數。
當然,加強食品衛生的管理,也是養生的重要內容。所以孫思邈在其著作中,告誡人們病死的牲畜之肉不可食,“食之者心困悶而吐利(痢)”;忽思慧也告訴我們“諸肉臭敗者不可食”、“豬羊疫死者不可食”。那時候還沒有地溝油,不然這兩個老夫子也會告訴大家地溝油之害的。孫思邈還要我們“少食肉”,多吃蔬菜和水果,這樣更利于人們增加營養,達到身體康健的目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