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的素食養生
素食是我國漢傳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佛教養生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所謂素食,即不食葷腥。這里所謂的“葷”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蔥、韭菜等;所謂“腥”是指肉食,即各種動物的肉,甚至蛋。
不食葷腥是佛教教義上的一種要求,但在實踐中,有一些合情合理的具體規定,如古印度僧人可以食“三凈肉”。因為在古印度,佛教僧團實行乞食制度,僧人乞食時不論貧富,乞到什么吃什么。當有人供養肉食時,乞食者應當觀察,此肉是不是為我所殺,或被懷疑為我所殺,我有沒有看到、聽到殺生。如果不是,可以接受。這就是所謂的“三凈肉”。直到今天,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國家和地區如泰國、斯里蘭卡、緬甸和我國云南傣族地區的佛教僧團仍然托缽應供,不忌葷腥;而信奉藏傳佛教的我國西藏、內蒙古等地的佛教僧團,雖不托缽應供,但因處于牧區,自然條件惡劣,也不忌葷腥;惟有我國漢傳佛教寺院,沒有實行托缽乞食制度,又信奉大乘,強調慈心不殺,加上農業發達,自然條件允許,從公元511年,虔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蕭衍頒布《斷酒肉文》后,便開始嚴格實行素食。我們不妨進一步分析素食對人的益處。佛家傳統飲食養生解析
素食營養豐富。人體最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從素食中都能獲得。糖不必說了,因為本來就是從植物里提取的;再說脂肪,脂肪酸總共有13種之多,但所有的動物性脂肪加起來只有6種,而植物性脂肪里卻全部擁有。而且植物性脂肪為非飽和脂肪,能促進膽汁酸的分泌增加,使膽固醇降低,可避免心臟病和各種血管病癥;一般人所關心的蛋白質,植物中的含量也很高,尤其是黃豆,蛋白質含量是豬肉的兩倍多,近于雞蛋的三倍;維生素與礦物質就更不用說。
臺灣臺大醫院的陳瑞三教授曾經花了兩年的時間對49座寺院里249位出家人做各項身體檢查和血液分析,并選出1057位葷食者來做比較,經研究得出了三個結論:素食者體內膽固醇含量非常低,所以很少發生高血壓、心臟病或是血管方面的疾病;素食者根本不會營養不良;素食不會造成貧血,反而是肉食者罹患貧血的比例比素食者高。
從1991年開始,美國政府大力提倡新的基本食物組合:全麥谷類、蔬菜、種子豆類、水果。后來,美國農業部正式宣布:素食在各種營養方面均可達到“國家推薦的飲食標準”。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