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飲食養生文化
從馬王堆出土竹笥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竹笥是由竹篾編織而成的盛物箱子,馬王堆一號漢墓曾出土48個竹笥,里邊裝滿了五花八門的隨葬物品。根據竹笥外邊拴著的竹簡標注統計,48個竹笥中裝有食品類30笥,中草藥及其植物莖類8笥,衣物及絲織品6笥,模型明器類4笥。由此可見,所有隨葬品中食品類占到了62.5%,真正體現和突出了“民以食為天”這一特點。從30個食品竹笥所裝食物來判斷,西漢時期的主副食品異常豐富,主食有稻、麥、黍、栗、大豆、赤豆、麻子等谷物;副食有梨、梅、楊梅等果品,有東葵、芥菜、竹筍、姜、藕等蔬菜,還有牛、羊、豬、狗、兔等肉食品,可謂五谷雜糧一應俱全。出土的食品竹笥反映出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飲食智慧,這無疑為我們今天的攝食養生提供了有益借鑒。
中醫一直重視攝食養生,《黃帝內經》中總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的膳食配制原則。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當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補充人體氣血精微,保障人體健康長壽。這種飲食搭配從馬王堆出土的竹笥所盛放的食品中亦能窺見一斑。有人生三寶之稱的“精”是人體生命的本源,而飲食所形成的水谷精微正是人體精微物質的重要來源,亦是人體宗氣的化生之本。那么,我們如何實現合理膳食,從而起到聚精養氣的作用呢?概括起來有四句話,即“五谷為養長壽命,五果為助健脾胃,五畜為益豐肌肉,五菜為充足營養”。
五谷即粳米、小豆、小麥、大豆、黃黍等,是中國人的傳統主食,而對于慣食精制或加工食品的現代人來說,五谷雜糧已然成為一種食材的調劑和點綴。中醫認為“五谷最養脾,天生萬物,獨厚五谷”,事實上人體所需要的營養要素幾乎都存在于五谷雜糧之中,如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尤其纖維素不但可以預防便秘、腸癌等“現代文明病”的發生,還因其熱量低、飽腹感強、可延緩腸胃排空而成為防治肥胖的天然屏障。五谷不光作為食物,還可以入藥用來防治疾病。譬如,粳米入藥可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而小豆則可清熱解毒、消暑除煩、利水消腫;小麥更有“五谷之貴”的美譽,被《黃帝內經》稱為“心之谷”,其養心安神、滋陰生津,對于女性更年期調養大有裨益。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