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論精神情志養生第 3 頁
郁悶大怒 《內經》非常重視大怒對人體的傷害,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大怒不僅傷肝臟,怒氣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導致各種疾病。可見怒氣傷身的嚴重危害性,故戒怒是情志養生的一個重點,戒怒之法要以理制怒、時常排解郁悶。提倡個人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沖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雖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后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過激情緒,使情緒反映“發之于情”,“止之于理”,如發怒必須反省,吸取教訓,避免下次再犯錯誤。另外在心情不快、憤怒不解時,可以到環境優美的公園或視野開闊的海濱漫步散心,可排除郁悶的情緒,產生豁達明朗的心境,所以日常所見憤怒之人出去走走就會宣泄一下憤怒情緒,使心情平靜下來。
悲哀憂愁 悲哀憂愁也是不良情緒之一,如《靈樞·本神》云:“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亦如《靈樞·百病始生》云“憂思傷心”,因為心藏神,所以悲哀憂愁最終結果會導致心神的損傷。保持情緒穩定,維持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必須重視宣泄心中之悲憤情緒,可以直接宣泄,如當一個人遇到不幸時,心中萬分悲痛,痛痛快快地哭一場,讓眼淚盡情流出來,會覺得舒服一些。《靈樞·五癃津液別》云:“悲哀氣并則為泣。”哭出來是悲哀發泄的最好方式。另外,《內經》認為“喜勝悲”,所以常悲之人必須常以喜樂之事做伴,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忘記悲傷。
過度思慮 思慮也是一種不良情緒,對心神的損傷較大。除此之外,《內經》還指出經常思慮人有自身特點,如《靈樞·口問》云:“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鑒于思慮對人體的損害,我們也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因為《素問·舉痛論》云“思則氣結”,所以對于思慮之人,當以疏導為先,運用正確、巧妙的語言,進行勸說、鼓勵。正如《靈樞·師傳》云:“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就是說勸說要針對不同人的精神狀態和個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生動活潑。另外,《內經》認為“怒勝思”,《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思則氣結。”人的情緒出現郁怒之后,氣血上行,易于調節思慮引起的氣結之象,所以說人發怒之后,思慮過度可以得到緩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