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脾胃病證 第二節 口瘡第 3 頁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輕重口瘡輕者僅見口腔出現潰瘍點,妨礙哺乳進食,飲食時可因疼痛出現哭鬧。重者發熱、煩躁、啼哭不安,或見嘔吐、腹瀉等癥。’
2.辨虛實凡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潰爛及疼痛較重,局部有灼熱感,或伴發熱、尿黃便干者,多屬實證。以心火偏盛為主者,舌體潰瘍較多。以脾胃積熱為主者,口頰粘膜、上腭、齒齦、口唇等處潰瘍較多。起病緩,病程長,口腔潰爛及疼痛較輕,兼有神疲、顴紅者,多為虛證,病變臟腑以腎為主。
二、治療原則
實證治宜清熱解毒,瀉心脾之火。虛證治宜滋陰降火,引火歸原。均應配合外治療法。
三、分證論治
1.風熱乘脾
證候:以口頰、上腭、齒齦、口角潰瘍為主,甚則滿口糜爛,或為皰疹轉為潰瘍,周圍掀紅疼痛拒食,煩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伴發熱,咽紅,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分析:本證多為外感引起,外感風熱邪毒,內引脾胃之熱,上熏口舌,故發為口瘡。火熱熏灼,故疼痛拒食,煩躁不安。熱灼腸胃,津液受劫,故大便秘結、小便短黃。兼有風熱表證,故發熱、咽紅、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
方藥:涼膈散加減。常用藥:黃芩、金銀花、連翹、梔子清熱解毒,大黃通腑瀉火,竹葉清心除煩,薄荷升散郁火、外解表熱,甘草和中解毒。發熱惡風、咽紅,加牛蒡子、土牛膝根、桔梗;咳嗽加杏仁、奉葉、前胡。大便不實,去大黃,加生石膏、玄參、赤茯苓。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