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時令疾病 第六節 頓咳
頓咳是小兒時期感受時行邪毒引起的肺系時行疾病,臨床以陣發性痙攣咳嗽,咳后有特殊的雞啼樣吸氣性吼聲為特征。本病因其咳嗽特征又名“頓嗆”、“頓嗽”、“鷺鷥咳”;因其具有傳染性,故又稱“天哮嗆”、“疫咳”。
頓咳好發于冬春季節,以5歲以下小兒最易發病,年齡愈小,則病情大多愈重,10歲以上則較少罹患。病程愈長,對小兒身體健康影響愈大,若不及時治療,可持續2—3個月以上。典型的頓咳與西醫學百日咳相符。近年來,由于廣泛開展百日咳菌苗預防接種,百日咳發病率已大為下降。但百日咳綜合征及部分支氣管炎出現頓咳證候者,同樣可按本病辨證施治。
本病在古代醫籍中有不少類似記載,如《素問·咳論》已有有關癥狀描述:“久咳不已,三焦受之。……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明·秦景明《幼科金針·天哮》記載:“夫天哮者,……蓋因時行傳染,極難奏效。其癥咳起連連,而嘔吐涎沫,涕淚交流,眼胞浮腫,吐乳鼻血,嘔衄睛紅。”更確切地描述了本病癥狀表現,并指出本病的傳染性。在中醫學的歷代文獻中積累了有關本病的許多豐富寶貴的資料,至今仍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病因病機]
本病由外感時行邪毒侵入肺系,夾痰交結氣道,導致肺失肅降,為其主要病因病機。
小兒時期肺常不足,易感時行外邪,年齡愈小,肺更嬌弱,感邪機會愈多。病之初期,時行邪毒從口鼻而入,侵襲肺衛,肺衛失宣,肺氣上逆,而出現形似普通感冒咳嗽癥狀,且有寒熱之不同。繼而疫邪化火,痰火膠結,氣道阻塞,肺失清肅,氣逆上沖,而咳嗽加劇,以致痙咳陣作,痰隨氣升,待痰涎吐出后,氣道稍得通暢,咳嗽暫得緩解。但咳嗽雖然在肺,日久必殃及它臟。犯胃則胃氣上逆而致嘔吐;犯肝則肝氣橫逆而見兩脅作痛;心火上炎則舌下生瘡,咳則引動舌本;肺與大腸相表里,又為水之上源,肺氣宣降失司,大腸、膀胱隨之失約,故痙咳則二便失禁;若氣火上炎,肺火旺盛,引動心肝之火,損傷經絡血脈,則咯血、衄血;肝絡損傷,可見目睛出血,眼眶瘀血等。病至后期,邪氣漸退,正氣耗損,肺脾虧虛,多見氣陰不足證候。
年幼或體弱小兒體稟不足,正氣虧虛,不耐邪毒痰熱之侵,在病之極期可導致邪熱內陷的變證。若痰熱壅盛,閉阻于肺,可并發咳喘氣促之肺炎喘嗽;若痰熱內陷心肝,則可致昏迷、抽搐之變證。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