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常用飲食 第六章 理血類第 6 頁
酒(《名醫別錄》)
【基原】為米、麥、高粱等和曲釀成的一種飲料。
【性味歸經】甘、苦、辛,溫。入心、肝、肺、胃經。
【功效】通血脈,御寒氣,行藥勢。
【應用】
1.燒酒溫飲。(《本草綱目》)
2.寒濕泄瀉,小便清者:頭燒酒飲之。
【使用注意】
陰虛、失血及濕熱甚者忌飲。孕婦不宜飲過量酒。
【現代研究】
酒含有乙醇,此外有高級醇類、脂肪酸類、酯類、醛類及葡萄糖、麥芽糖和糊精。
【按語】
中醫用酒治病,歷史悠久。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藥品之一。以陳酒為上品。習慣上浸藥酒多用燒酒,將各種性質的中藥單味或復方放入酒中浸制,借酒的辛溫行散、活血行氣之性,以增強藥力,便于藥力迅速到達全身經脈。酒也是一種常用的調味品,在烹調時應用,以除腥穢。
【參考文獻】
1.《醫林纂要》:“散水,和血,行氣,助腎興陽,發汗。”
2.《本草綱目》:“米酒,解馬肉、桐油毒,熱飲之甚良;老酒,和血養氣,暖胃辟寒;燒酒,消冷寒氣,燥濕痰,開郁結,止水泄,治霍亂,瘧疾,噎嗝,心腹冷痛,陰毒欲死,殺蟲辟瘴,利小便,堅大便,療赤目腫痛。”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