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常用飲食 第七章 補氣類
常用補氣類食物
馬鈴薯(《湖南藥物志》)
【基原】為茄科植物馬鈴薯的塊莖。
【異名】土豆、山藥蛋、洋山芋。
【性味歸經】甘,平。入胃、大腸經。
【功效】益氣健脾,調中和胃。
【應用】
1.病后脾胃虛寒,氣短乏力:牛腹筋150g,馬鈴薯100g,醬油15g,糖5g,蔥、姜各2.5g,文火煮爛,至肉、土豆都酥而入味。(《傳統膳食宜忌》)
2.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和習慣性便秘:未發芽的新鮮馬鈴薯,洗凈切碎后,加開水搗爛,用紗布包絞汁,每天早晨空腹下一兩匙,酌加蜂蜜同服,連續半月至二十天。服藥期間忌食刺激性食物。(《常見疾病手冊》)
【使用注意】
馬鈴薯發芽,須深挖及削去芽附近的皮層,再用水浸泡,長時間煮,以清除和破壞龍葵堿,防止多食中毒。脾胃虛寒易腹瀉者應少食。
【現代研究】
由于芽與皮內均含龍葵堿,它能破壞紅細胞,嚴重中毒時導致腦充血水腫以及胃腸粘膜發炎、眼結膜炎。龍葵堿主要分布在皮部及芽中。
【按語】
我國大部分地區栽培,尤以東北產量多而質優,馬鈴薯是我國人民喜食物。用馬鈴薯制作的食品較多,目前已有馬鈴薯淀粉、炸馬鈴薯片等在市場上出售。馬鈴薯磨汁可治水火燙傷,加醋外敷,可治腮腺炎。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功能稀痘,小兒熟食,大解痘毒。”
2.《湖南藥物志》:“補中益氣,健脾胃,消炎。”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