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常用飲食 第二章 清熱飲食第 19 頁
馬齒莧(《本草經集注》)
【基原】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全草。
【異名】馬齒草、瓜仁菜、瓜子菜。
【性味歸經】酸,寒。入大腸、肝、脾經。
【功效】清熱祛濕,散血消腫,利尿通淋。
【應用】
1.腸炎痢疾:鮮馬齒莧250g,洗凈水煮去渣,加入淘凈大米500g,繼續煮成粥,每日食用2次。(《圣惠方》)
2.尿血:鮮馬齒莧60~120g,車前草7株,水煎服。(《家庭食療手冊》)
3.尿道炎:馬齒莧6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l劑,連續服用。(《家庭食療手冊》)
4.小便熱淋:馬齒莧汁服之。(《圣惠方》)
【使用注意】
脾虛便秘者及孕婦禁食,忌與鱉同食。
【按語】
馬齒莧可作菜蔬食用。藥用對急性腸炎、菌痢、肺病、腸癰、乳瘡及產后子宮出血、痔瘡出血、腎炎水腫等均有效。
抗菌試驗表明,馬齒莧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民間以馬齒莧與肉末作餡,包餛飩、餃子食用,能清利腸熱,止瀉止痢。
【參考文獻】
1.《本草經疏》:“馬齒莧辛寒,能涼血散熱,故主散結,治癰瘡疔腫。”
2.《唐本草》:“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癖,小兒尤良。”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