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總論 第一章 中醫飲食營養學的概念和內容第 5 頁
食藥一體營養觀
1.食藥同源
中醫學歷史表明,食物與藥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屬于天然產品。食物與藥物的性能相同,具有同一的形、色、氣、味、質等特性。因此,中醫單純使用食物或藥物,或食物與藥物相結合來進行營養保健,或治療康復的情況是極其普遍的。在《內經》所載的十三個方劑中,有一半是食物成分,這也是最早的“藥膳”方。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4為食物成分方劑,《傷寒論》112方中則占1/2以上。在以上古方中,應用桂、姜、棗、椒、茴、扁豆、薏米、甘草、酒、醋,乃至動物膠膏等食物是極為普遍的。
2. 食藥同理
食物與藥物同用,除因食藥同源外,主要基于食物與藥物的應用由同一理論指導,即食藥同理。中醫認為,機體衰弱失健或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就意味著陰陽兩方面的互相消長,如陰陽的偏盛偏衰等。如何調整這種陰陽失調,張景岳說:“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食物與藥物一樣,皆屬氣味之偏者,正如《壽親養老新書》所說:“水陸之物為飲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氣五味冷熱補瀉之性,亦皆稟于陰陽五行,與藥無殊……人若知其食性,調而用之,則倍勝于藥也……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食物的防治疾病作用,也是通過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或補虛扶弱,調整重建臟腑氣機功能,來達到消除陰陽失調的。
3.食療與藥療關系
食藥同源,食藥同理,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眾多的本草、方劑典籍中,不難發現食藥同用的例證。如采用烏雞、羊肉、驢皮、豬膚、鳥卵、蔥、姜、棗等以補益陰陽氣血或調補胃氣,進而達到防治疾病之效。而從大量古代食譜、菜譜、茶譜中又不難發現其中也有不少藥物,如枸杞、山藥、黃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以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