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總論 第一章 中醫飲食營養學的概念和內容第 3 頁
飲食節制
中醫飲食節制,習稱“食節”、“食用”,是泛指飲食的方式方法,包括飲食的合理習俗、飲食衛生制度等。它包括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地正確選用飲食,且提倡全面膳食和節制飲食!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诽岢龅摹笆筹嬘泄,謹和五味”就是食用的基本觀點。
中醫食節內容散在于中醫、中藥、養生、民俗、民情、居家等學科中,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飲食文明和古代衛生學水平,是中國飲食文化和醫藥文化的結晶,如前面提及的食物應用的規律和方法(如食物的量、次數、時間、季節等。);全面膳食,不偏食;不暴飲暴食;講究食物衛生清潔;進茶、進酒適量,把與飲茶、飲酒有關的活動納入飲食文化范圍之中,以達到情志養生的效果。
飲食宜忌
中醫飲食宜忌,習稱“食忌”、“食禁”!耙恕睘槌,故不多言,言“忌”較多。中醫“食忌”內容十分豐富,有別于現代營養學內容。它主張,常人與病人的飲食內容不應該也不可能是一個固定的模式,應因人、因地、因時、因病而有所不同。它實際是在強調飲食的針對性,得當則為宜,失當則為忌,在生活和臨床中要做到“審因用膳”[例如]《金匱要略》所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后世醫家孫思邈進一步提出“安生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因此,在生活和臨床中品評飲食的營養價值,不論是用于食補,還是用于食療,都不應從珍、奇、名、貴出發,而應著眼于其使用是否得當。
中醫飲食營養學中,飲食禁忌內容在生活和臨床應用方面有一些具體要求,如飲食與季節、與體質、與地域不同在應用方面的禁忌;食物之間、食物與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飲食調配制備方面禁忌,以及患病期間的飲食禁忌等。這些內容豐富了中醫飲食營養學,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