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總論 第一章 中醫飲食營養學的概念和內容第 2 頁
研究內容
中醫飲食營養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基礎理論和臨床應用兩大部分,從歷代有關文獻記載和臨床實際情況分析,基本包括飲食養生、飲食治療、飲食節制和飲食宜忌四個方面,前兩者是指飲食在實際生活與臨床中應用的范圍;后二者是指飲食在生活與臨床中應用的方式方法。四者密切相關,不可分離或孤立。所以有一種看法,認為使用添加藥物的藥膳,如黃芪燉雞之類,就是“中醫飲食營養學”,實際上,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
飲食養生
中醫飲食養生,習稱“食養”、“食補”,是泛指利用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保持健康或增進健康的活動。《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的“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是食養概念較早的記載。飲食物的作用,不僅體現在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它還具有補養作用,所謂“無病強身”,這是與現代營養學觀點不同的。
食養的內容按歷代中醫中藥有關文獻統計,常用的近百種食物的補養作用,計有聰耳、明目、烏發、生發、增力、益智、安神、健膚、美容、輕身、固齒、肥人、強筋、壯陽、種子(助孕)、益壽等二十余種。這些作用在提高人體健康素質和預防保健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是構成中醫養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飲食治療
中醫飲食治療,習稱“食治”、“食療”,是泛指利用飲食來治療或輔助治療疾病的活動。它的理論和實際應用方法十分豐富,是為中醫天然療法的一個重要方面。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千金要方》一書就有“食治篇”,后又有《食療本草》等飲食療法專著相繼問世。
食療的作用和藥療基本一致,主要體現在扶正與祛邪兩方面。[例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所說:“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他同時還指出藥療與食療的不同之處:“藥性剛烈,猶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他并引用扁鵲語:“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
中醫食療內容滲透在中醫各科中,食療方法和方劑豐富多彩,近年來,中醫食療成果已有不少被現代科學所證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如應用芹菜防治高血壓病;應用燕麥防治高血脂癥;應用紅棗防治貧血癥;應用木耳防治眼底動脈出血癥以及用百合、馬齒莧、苦瓜等防治細菌和病毒性感染疾患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