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總論 第一章 中醫飲食營養學的概念和內容第 4 頁
中醫飲食營養學的基本觀點
中醫飲食營養學和其他中醫學科一樣,它的發生與發展,因受歷史條件的影響,其理論與中國古代樸素的哲學理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特點體現于宏觀與整體觀方面。
天人相應整體營養觀
中醫認為,人處在天地之間,生活于自然環境之中,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這種人和自然息息相關的關系體現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包括飲食營養方面。早在兩千年前,古代醫家就認識到飲食的性質對機體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影響。[例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所載的“五味所入”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指出的“五味所生”等皆說明作為自然界產物的“味”對機體臟腑的特定聯系和選擇作用。除此,食物對臟腑尚有“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
中醫常據天人合一的整體營養觀運用食物來達到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的目的。自古以來,以養生益壽,防治疾病的古代佛、道、儒、醫、武各家學說,無不用人體內部與自然界的協調統一的理論來闡述人體的生、老、病、死規律,同時也無不應用天人相應的法則來制訂各種休逸勞作,飲食起居措施,對須臾不可離的飲食內容,以及進食方式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合而服之”,同時又主張因時、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飲食內容亦有所變化,做到“審因用膳”和“辨證用膳”。
調理陰陽營養觀
分析歷代食養與食療著作不難看出,傳統營養學理論核心就在于掌握陰陽變化規律,圍繞調理陰陽進行食事活動,以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
中醫理論認為,機體失健,乃陰陽失調所致,所以治療和飲食養生等則以調理陰陽為基本原則。《素問·骨空論》說:“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或補或瀉,都是在調整陰陽,都是以平為期。
關于飲食的宜忌,中醫也是從陰陽平衡出發的,于陰平陽秘有利則宜,反之為忌。[例如]痰濕病人忌食油膩;木火質人忌食辛辣;老人若陰不足陽有余,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發育期兒童無特殊原因不宜進補;某些患者,如皮膚病人、哮喘病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其實質是為防止犯虛虛實實之弊。總之,要做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
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制備方面中醫亦注重調和陰陽,使食物無寒熱升降之偏頗。[例如]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須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菜肴偏于寒涼,食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等癥;又如食用韭菜等助陽之品,常配以蛋類以滋陰,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