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肛門直腸疾病 第三節 肛癰第 2 頁
[鑒別診斷]
肛周毛囊炎、癤腫病變在肛周皮膚或皮下,多由局部皮膚破損染毒所致,與肛竇炎無直接聯系,局部紅腫熱痛,肛門指檢無異常發現,潰后不形成肛瘺。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濕熱蘊結肛門周圍突然腫痛,逐漸加劇,肛周壓痛或見紅腫,伴惡寒發熱,口干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數。
辨證分析:濕熱之邪蘊于肛門,氣血不暢,郁而化熱,則見肛周疼痛;正邪相搏,則見惡寒、發熱;熱邪為患,則出現口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數為濕熱蘊結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革蘚滲濕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二)熱毒熾盛肛門腫痛劇烈,持續數日,痛如雞啄,難以人寐,肛周紅腫熱痛,按之有應指感,或穿刺時有膿液;惡寒,發熱,口干,便秘,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滑。
辨證分析:邪熱內蘊,日久不解,熱勝肉腐,肉腐即成膿,故見腫痛劇烈,痛如雞啄,按之應指,或穿刺有膿;邪正相爭,則見惡寒、發熱;邪熱熾盛,津液耗傷,故見口干、便秘;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滑皆為邪熱內盛之象。
治法:清熱解毒透膿。
方藥:透膿散加減。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