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第十八節 面游風第 3 頁
(二)脾虛濕困發病較緩,皮損淡紅或黃,有灰白色鱗屑;伴有便溏;舌淡紅,苔白膩,脈滑。
辨證分析:脾虛運化失職。生化之源不足,可致陰血虧虛,肌膚失養,故皮損淡紅或黃,有灰白色鱗屑;脾壺水濕不運,流注腸腑則大便溏泄;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為脾虛濕困之象。
治法:健脾滲濕。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三)血虛風燥皮膚干燥,有糠秕狀鱗屑,瘙癢,頭發干燥無光,常伴有脫發;舌紅,苔薄白,脈弦。
辨證分析: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故見皮膚干燥,有糠秕狀鱗屑;風盛則癢;發為血之余,血虛發失所養,故頭發干燥無光,常伴有脫發;舌紅、苔薄白、脈弦為風燥之象。
治法:養血潤燥。
方藥:當歸飲子加減。
二、外治法
(一)干性型發于頭皮部者,用白屑風酊或側柏葉酊外搽,每天3次。
(二)干性型發于面部者,以痤瘡洗劑或顛倒散洗劑外搽,每天2次。
(三)濕性型,用青黛膏搽后,撲三石散;或用脂溢洗方(蒼耳子30g,苦參15g,王不留行30g,明礬9g,煎水)洗頭。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