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瘡瘍 第五節 有頭疽第 4 頁
(三)氣虛毒滯腫勢平塌,根腳散漫,化膿遲緩,皮色赤暗不澤,膿水稀少,腐肉難脫,瘡口成空殼,悶脹疼痛;伴畏寒,高熱,精神萎靡,面色少華,口渴喜飲,小便頻數;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數無力。
辨證分析:氣血虛弱,氣虛無力托毒,毒邪留滯,故瘡形平塌;血虛無以化膿,故腐肉難脫;熱毒留滯不解,故仍畏寒、發熱、口渴喜飲;氣血虧虛,機體失養,故精神萎靡,面色少華;舌淡紅、苔白、脈數無力為氣虛之象。
治法:扶正托毒。
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黃膏加千捶膏外敷。潰膿期用金黃膏摻八二丹外敷;如膿水稀或灰綠,則改摻七三丹;若腐肉阻塞,膿液積蓄難出而有波動時,可按瘡形大小采用“十”字、雙“十”字,或平行縱切開術,手術的原則是廣泛切開,清除壞死組織,充分引流。收口期用白玉膏摻生肌散外敷;如瘡口腐肉一時不能粘合,可用墊棉法,如無效時,則應采用手術清創。
[其他療法]
伴有消渴者,應根據血糖、尿糖情況,選擇有效的西藥控制血糖。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