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解兒難第 3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38:16 

9小兒易痙總論
按小兒易痙之故,一由于肌體薄弱,臟腑嫩小,傳變最速。
一由近世不明六氣感人之理,一見外感,無論何邪,即與發表。既痙之後,重用苦寒,雖在壯男壯女,二三十歲,誤汗致痙而死者,何可勝數,小兒薄弱,則更多矣。
余于醫學不敢自信,然留心此證幾三十年,自覺洞轍此理,嘗謂六氣明而痙必少,敢以質之明賢,共商救世之術也。
10痙病瘛 總論
素問謂「太陽所至為痙,少陽所至為瘛」,蓋痙者,水也。瘛者,火也。
又有寒厥、熱厥之論最詳,後人不分痙、瘛、厥為三病,統曰驚風痰熱,曰角弓反張,曰搐搦,曰抽掣,曰痙厥,方中行作痙書,其或間中所論,亦混病而為痙,籠統議論。
葉案中治痙厥最詳,而統稱痙厥,無瘛之名目,亦混瘛為痙,考之他書,更無分別,前痙病論因之從,時人所易知也。謹按痙者強直之謂,後人所謂角弓反張,古人所謂痙也。瘛者,蠕動引縮之謂,後人所謂抽掣搐搦,古人所謂瘛心。
抽掣搐搦不止者,瘛也。時作時止,止後或數日,或數月復發,發亦不待治而自止者,俌也。四肢冷如冰者,厥也。四肢熱如火者,厥也。有時而冷如冰,有時而熱如火者,亦厥也。大抵痙、瘛、俌、厥、四門,當以寒熱虛實辨之,自無差錯,仲景剛痙柔痙之論,為傷寒而設,未嘗識及瘛病,故總在寒水一門,兼風則有有汗之柔痙,蓋寒而實者也。除寒痙外,皆瘛病之實而熱者也。
濕門則有寒痙,有熱瘛,有虛有實,熱病久耗其液,則成虛熱之瘛矣。
前列小兒本臟自病一條,則虛熱也。產後驚風之痙,有寒痙,仲景所云是也。
有熱瘛,本論所補是也。總之痙病宜用剛而溫,瘛病宜用柔而涼,又有痙而兼瘛,瘛而兼痙,所謂水極而似火,火極而似水也。至於俌證亦有虛有實,有留邪在絡之客邪,有五志過極之臟氣,葉案中辨之最詳,分別治之可也。
瑭因前輩混瘛與痙為一證,故分晰而詳論之,以備采薪。徵按此亦數千馀年之疑案,莫能剖而析之,女媧煉石補天,予獨不以其言為河漢。
11六氣當汗不當汗論
六氣六門,只有寒水一門,斷不可不發汗者,傷寒脈緊無汗,用麻黃湯正條,風寒挾痰飲,用大小青龍一條。飲者,寒水也。水氣無汗,用麻黃甘草附子麻黃等湯,水者寒水也,有汗者即與護陽,濕門亦有汗之條,兼寒者也,其不兼寒而汗自出者,則多陽之方,其化風溫禁汗,暑門禁汗,亡血禁汗,瘡家禁汗,禁汗之條頗多,前已言之矣。蓋傷于寒者必入太陽,寒邪與寒水一家,同類相從也。其不可發者何,太陽本寒標熱,寒邪內合寒水之氣,止有寒水之本,而無標熱之陽,不成其為太陽矣。
水來克火,如一陽陷於二陰之中,故急用辛溫發汗,提陽外出,欲提陽者,烏得不用辛溫哉?
若暑溫傷于太陰,火克金也,太陰本燥標濕,若再用辛溫,外助溫暑之火,內助臟氣之燥,兩燥相合,而土之氣化無,不成其為太陰矣。津液消亡,不痙何待?故初用辛涼,以救本臟之燥,而外退溫暑之熱,繼用甘潤,內救本臟之濕,外敵溫暑之火,而臟化氣,本來面目,可不失矣。此溫暑之斷不可發汗,即不發汗之辛甘,亦在所當禁也。且傷寒門中,兼風而自汗者,即禁汗,所謂有汗不得用麻黃,無奈近世以羌活代麻黃,不知羌活之更烈於麻黃也。
蓋麻黃之發汗,中空而通,色青而疏泄,生於內地,去節方發汗,不去節,尚能通能留,其氣味亦薄。若羌活乃羌地所生之獨活,氣味雄烈不可當,試以麻黃一兩,煮於一室之內,兩三人坐於其側,無所苦也。以羌活一兩,煮於一室內,兩三人坐於其側,則其氣味之發泄,弱者即不能受矣。
溫暑門之用羌防柴葛,產後亡血家之用當歸川芎澤蘭炮姜,同一殺人利劍,有心者共籌之。徵按麻黃輕虛,形如肺管,宣陽救肺,遇壅塞之證,有用至一二兩方效者。羌活中實,形如骨節,故能竄走過身,追風至骨,其去麻黃遠矣。
12疳疾論
疳者,乾也。人所共知,不知乾生於濕,濕生於土虛,土虛生於飲食不節,飲食不節,生於兒之父母之愛其子,惟恐其兒之饑渴也。蓋小兒之臟腑薄弱,能化一合者,與一合有半,即不能化,而脾氣郁矣。再小兒初能飲食,見食即愛,不擇精粗,不知滿足,及脾氣已郁而不舒,有拘急之象,兒之父母,猶認為饑渴,而強與之,日復一日,脾因郁而水谷之氣不化,水谷之氣不化,而脾愈郁,不為胃行津液,濕斯矣。土惡濕,濕停而脾胃俱病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不受水谷之氣,無以生血,而血乾矣。
再水谷之精氣,內入五臟,為五臟之汁,水谷之悍氣,循太陽外出,捍衛外侮之邪,而為衛氣,中焦受傷,無以散精氣,則五臟之汁亦乾,無以行悍氣,而衛氣亦餒,衛氣餒故多汁,汗多而榮血愈虛。血虛故肢體日瘦,中焦濕聚不化而腹滿,腹日滿而肢愈瘦,故曰乾生於濕也。醫者誠能識得乾生於濕,濕生於土虛,且扶土之不暇,猶敢庇用苦寒,峻傷其胃氣,重泄其脾氣哉?
治法允推東垣、錢氏、陳氏、薛氏、葉氏,誠得仲景之心法者也。疏補中焦,第一妙法,升降胃氣,第二妙法。升陷下之脾陽,第三妙法。甘淡養胃,第四妙法。
調和營衛,第五妙法。食後擊鼓,以鼓動脾陽,第六妙法。(1)難經謂傷其脾胃者,調其飲食,第七妙法。如果生有疳蟲,再少用苦寒酸辛,如姜薈、胡黃連、烏梅、使君、川椒之類,此第八妙法。若見疳即與苦寒殺蟲便誤矣。
考潔古東垣每用丸藥,緩運脾陽,緩宣胃氣,蓋有取乎渣質有形,與湯藥異歧,亦第九妙法也。
近日都下相傳一方,以全 三錢,烘乾為末,每用精牛肉四兩,作肉團數枚,加 末少許,蒸熟令兒逐日食之,以全 未完為度,治疳疾有殊功。愚思 色青屬木,肝痙之蟲,善竄而疏土,其性陰,兼通陰絡,疏脾郁之久病在絡者最良,然其性 悍有毒,牛肉甘溫,得坤土之精,最善補土,稟牝馬之貞,其性健順,既能補脾之體,又能運脾之用,牛肉得全 而愈健,全 得牛肉而不悍,一通一補,相需成功,亦可備用。一味金雞散亦妙。(2)
小兒疳疾,有愛食生米、黃土、石灰、紙布之類者,皆因小兒無知,初飲食時,不拘何物即食之,脾不能運,久而生蟲,愈愛食之矣。全在提攜之者,有以謹之於先,若既病治法,亦惟有暫時,脾陽有蟲者,兼與殺蟲,斷勿令再食,以新推陳換,其臟腑之怯,復其本來之真方妙。
徵按奇偶偏方,每多奏效,其力專也。猶憶幼務舉業時,業師華陰孝廉李公世精於醫,有以患疳證之小兒來求治者,出一方則惟大棗百十枚去核,象核之大小,實以生軍,外裹以面,煨透熟, 為丸,如小棗核大,每服七丸,日再服,神效,此亦一通一補法也。
”附注:(1)即古者以藥侑食之義,鼓蕩陽氣使之運用也。
(2)用雞內金不經水洗者,不拘多少,烘乾為末,不拘何食物皆加之,性能殺蟲磨積,即雞之脾,能復脾之本性。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