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范疇的形成發展
□ 任秀玲 內蒙古醫學院中醫學院
形神,是標志人的形體與精神之間相互關系的一對范疇。在春秋各家思想中,尚未形成對舉概念。作為單一概念,形指形體、形狀(形象);神,指神靈或變化莫測。戰國時期,形神概念有了長足的發展,逐漸接近后來所謂形神對偶范疇的含義。形神關系問題是生命科學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黃帝內經》涉及形神討論的文章,竟達38篇之多。其中形與神的概念內涵不盡相同,作為單一概念,形指形體或形象(征象);神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和神奇、玄妙。但絕大多數的論述都是以“形神”對偶范疇存在,反映了《黃帝內經》形神范疇由單一概念到對偶范疇的發展,逐漸成熟的過程。如《素問·八正神明論》:“夫子數言形與神……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于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即形就是形象,眼睛看不到,但可以通過詢問病痛,再求索于脈象,指下突然感覺到,再按又消失,似有似無,這就是形。神就是思維活動中的最高境界。這是聽不見的東西,是心領神會后的心悟,不能用語言表述,大家都在研究思考,而只有一人能明白,恍然大悟,如風吹去浮云,一切都清楚明了的境界,就是神。這里的形具有不確定性,決不是指簡單的視覺形象;神描述的是創造性思維活動中的頓悟境界。這里雖然形神并舉,但卻是對形、神單一概念的定義,并不是標志人的形體與精神相互關系的對偶范疇,這可以看作是《黃帝內經》對形與神最早的研究成果,尚未進入形神范疇領域。
研究中醫理論的形神范疇,仍須回到先秦那個歷史時期,了解當時哲學界的形神研究氛圍,才能準確地把握《黃帝內經》形神范疇的形成、發展及認識水平。先秦時期,在探索人的形體與人的精神之間關系過程中,充滿了唯心論與唯物論,無神論與有神論的斗爭,有一個由現象到本質、由謬誤到正確、由不甚正確到較為正確的歷史過程。唯心主義形神觀的主要形態,是儒家和早期墨家從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承襲下來的“靈魂不死”和“人死為鬼”的思想。道家持特殊形態的形神觀,認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這是《莊子·知北游》的思想。在《莊子》一書中,所描寫的“真人”、“神人”等都是“神將守形,守形乃生”,他們“息之以踵”、“吸風飲露,不食五谷”,神形相合,即可達到“形全精復,與天地為一”的境界。由此可以看出《素問·上古天真論》的“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及“至人”、“圣人”、“賢人”論述的源流。
隨著奴隸制意識形態的崩潰,對于形神關系,最早作出唯物主義說明的是《管子》。《管子·內業》基于唯物主義的“精氣說”,認為:“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把人的精神說成是一種特殊的物質——精氣,具有樸素唯物論的傾向。但是把人的精神歸結為精氣,與形體可合可離,實際上仍是一種形神二元論。后期墨家則認為人的生命現象是形體與知覺相結合的產物,說:“生,刑(形)與知處也”(《墨子·經上》)。強調形神不可分離,否定了人死變鬼,即否定了墨子的有鬼論。把墨子的唯心主義形神觀改造成為唯物主義的形神觀,這是后期墨家的一大理論貢獻。
荀況在形神問題上,應該說是總結了先秦生理學的研究成果,作了唯物主義的概括和總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題。《荀子·天論》說:“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藏焉。……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這是一種典型的唯物主義的形神一元論。但是,這只是說精神隨形體的出現而產生,并未肯定形謝之后神滅還是神離的問題。此外,《荀子》還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故主道明則下安,主道幽則下危”(《荀子·正論》)。與《素問·靈蘭秘典論》的“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的觀點和語言是多么相似。《黃帝內經》的形神觀與荀子觀點極為相似,是荀子總結了《黃帝內經》的生理知識,提出“形具神生”命題?還是《黃帝內經》繼承發揮了“形具神生”思想,提出“形與神俱”的醫學命題?就目前存留的史料來看尚不能做出確定的判斷。
西漢初《淮南子·原道訓》認為形與神的關系是:“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黃帝內經》尚未明確把形、氣、神三者放在一起統一研究,形成理論,但零散的認識是有的。可推測此說形成于《黃帝內經》之后,這種觀點的錯誤在于把神放在首位,使形、氣居于從屬地位。之后,司馬談(公元前?~公元前110前)也認為:“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史記·太史公自序》)。顯然,這是總結了《素問·上古天真論》的“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天年”、“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的觀點。
綜上比較分析,《黃帝內經》中的形神范疇,可初步確定形成于《淮南子》和司馬談的《史記·太史公自序》之前。從中可以尋找到《莊子》、《管子》、《荀子》的思想痕跡。屬于樸素的唯物主義形神觀念,與戰國中、末期哲學界的唯物主義形神觀相輔而行,但其內容偏重于生理學的探討。
由此可見,形神范疇的內涵,《黃帝內經》表述為“形神相俱”,現代可理解為:形體與精神,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形體產生精神,精神是形體功能的綜合表現,形與神相伴相隨,互用互制,俱往俱來,俱生俱滅。形神作為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范疇,使中醫學準確地把握了人的形體與精神間的內在聯系,形成了中醫理論的“形與神俱”命題,確立了唯物主義的形神觀念,進而為中醫理論引進了“神明”認知方法。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