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求本 補土滋陰——張靜生學術思想舉粹
張靜生,男,漢族,1941年生。現任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近年來,張靜生先后承擔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省級課題10項。獲國家、省級成果7項。2006年獲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疑難疾病中醫防治研究”立項。發表論文20余篇,著作4部。
張靜生教授從醫40多年來,致力于中醫內科疑難病的研究,特別是重癥肌無力及冠心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工作。擅長治療冠心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心肌炎、心律不齊、血管神經性頭痛、癲癇、重癥肌無力、運動神經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并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治療理念。他治學嚴謹、求實,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強調治病求本,理論聯系實際。他推崇李東垣的脾胃學說和朱丹溪的滋陰論,臨床上主張從培補脾腎入手治療疑難病及老年病。同時提倡吸取現代科學技術,認為現代科技發展是中醫理論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有益補充和的巨大推動力。
讀經典,學各家,做臨床
張靜生認為,傳統的中醫學所以能躋身世界醫學之林,幾千年來經久不衰,原因就是中醫能治病,不僅能治慢性病,也能治急性病。目前循證醫學悄然興起,對健康內涵有了新的認識,而這些無疑與中醫學的天人合一、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診療疾病特色不謀而合。中醫把調整人的整體功能作為診斷治療的根本著眼點,強調個體與環境的差異性,在臨床治療上始終貫穿著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特色,并能在不干擾人體生命活動情況下,從事醫學研究,這就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和特點。
他主張治學首先要博覽群書,廣泛獵取諸醫家之長,研究各家學說,掌握各流派的學術思想,博學歷代名家專長。中醫古籍浩如煙海,只有廣泛瀏覽群書,才能充實自己的見聞,擴大知識領域,然后歸納總結,提綱挈領,總結精華,靈活運用于臨床,才能達到爐火純青。同時又要不斷吸收現代科學的新知識,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在發揚古訓的同時,做到師古而不泥古;更重要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取各家之長,棄自己偏執之短,真正做到常讀常新。要以臨床為基礎,療效為標準,探索規律,總結經驗,推動中醫跟上時代的步伐。
治病求本,審因論治
治病求本,是中醫臨床的精髓、核心,求本是針對病因、病機予以徹底根除。張靜生認為,審因論治是中醫診斷治療疾病的常識,抓住病機,就抓住了病變的實質。審因的過程就是辨證的過程,辨證論治就是通過臨床現象分析,總結,推理,判斷病理本質。傳統中醫病因學最大特點就是辨證求因,是用直接觀察的方法來認識病因,以疾病的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疾病的癥狀,體征來推求病因,為用藥提供依據。
疾病發展過程中常出現瘀血、痰飲等病理產物,臨床上要審察這些病理變化的來龍去脈、發展趨勢及危害,抓住主要矛盾。比如痰瘀相兼者,當辨因痰致瘀,還是因瘀停痰,探求其形成的原因,以明確治瘀治痰的緩急、主次;或者通過調整臟腑功能,如運脾化濕,以絕生痰之源,通過治痰之本,治瘀之標,而消除其病理因素。
提倡小方,善治疑難病癥
張靜生提倡小方、經方治大病,反對大處方。他認為小方一則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二則減少藥物的毒性,三則節約藥材。主張處方每味藥在5~15g,藥味在6~10味之間。小方看似平淡,但臨床必須辨證準確,明辨病機,才能治愈疑難病證。在藥味少、藥量輕的前提下,要取得較好的療效,醫者必須有精深的學識,高超的醫術。小方運用得當,實有四兩撥千斤之效果。
傳承與創新并舉
張靜生認為,中醫的生命在于傳承與創新。他主張在繼承和發掘整理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中醫,多出成果,才能在學術上取得突破。要發展就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做到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做一名講求實效的中醫。
他總結,學術爭鳴與創新,帶來了中醫的不斷進步。回顧中醫藥發展史,不論金元四大家,還是明清溫病學派的涌現,都是不斷創新的結果。金元四大家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從實踐中對醫學理論提出了挑戰,進行新的探討,闡發了各自不同的認識,創立各自的理論學說。這種學風,創新精神延至明清兩代,對傳染性疾病的認識,對中風的病因與治法的認識,更趨于完善,開拓了中醫學發展的新局面。因此,中醫要發展必須傳承與創新并舉。(廖仲付)
張靜生教授從醫40多年來,致力于中醫內科疑難病的研究,特別是重癥肌無力及冠心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工作。擅長治療冠心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心肌炎、心律不齊、血管神經性頭痛、癲癇、重癥肌無力、運動神經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并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治療理念。他治學嚴謹、求實,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強調治病求本,理論聯系實際。他推崇李東垣的脾胃學說和朱丹溪的滋陰論,臨床上主張從培補脾腎入手治療疑難病及老年病。同時提倡吸取現代科學技術,認為現代科技發展是中醫理論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有益補充和的巨大推動力。
讀經典,學各家,做臨床
張靜生認為,傳統的中醫學所以能躋身世界醫學之林,幾千年來經久不衰,原因就是中醫能治病,不僅能治慢性病,也能治急性病。目前循證醫學悄然興起,對健康內涵有了新的認識,而這些無疑與中醫學的天人合一、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診療疾病特色不謀而合。中醫把調整人的整體功能作為診斷治療的根本著眼點,強調個體與環境的差異性,在臨床治療上始終貫穿著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特色,并能在不干擾人體生命活動情況下,從事醫學研究,這就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和特點。
他主張治學首先要博覽群書,廣泛獵取諸醫家之長,研究各家學說,掌握各流派的學術思想,博學歷代名家專長。中醫古籍浩如煙海,只有廣泛瀏覽群書,才能充實自己的見聞,擴大知識領域,然后歸納總結,提綱挈領,總結精華,靈活運用于臨床,才能達到爐火純青。同時又要不斷吸收現代科學的新知識,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在發揚古訓的同時,做到師古而不泥古;更重要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取各家之長,棄自己偏執之短,真正做到常讀常新。要以臨床為基礎,療效為標準,探索規律,總結經驗,推動中醫跟上時代的步伐。
治病求本,審因論治
治病求本,是中醫臨床的精髓、核心,求本是針對病因、病機予以徹底根除。張靜生認為,審因論治是中醫診斷治療疾病的常識,抓住病機,就抓住了病變的實質。審因的過程就是辨證的過程,辨證論治就是通過臨床現象分析,總結,推理,判斷病理本質。傳統中醫病因學最大特點就是辨證求因,是用直接觀察的方法來認識病因,以疾病的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疾病的癥狀,體征來推求病因,為用藥提供依據。
疾病發展過程中常出現瘀血、痰飲等病理產物,臨床上要審察這些病理變化的來龍去脈、發展趨勢及危害,抓住主要矛盾。比如痰瘀相兼者,當辨因痰致瘀,還是因瘀停痰,探求其形成的原因,以明確治瘀治痰的緩急、主次;或者通過調整臟腑功能,如運脾化濕,以絕生痰之源,通過治痰之本,治瘀之標,而消除其病理因素。
提倡小方,善治疑難病癥
張靜生提倡小方、經方治大病,反對大處方。他認為小方一則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二則減少藥物的毒性,三則節約藥材。主張處方每味藥在5~15g,藥味在6~10味之間。小方看似平淡,但臨床必須辨證準確,明辨病機,才能治愈疑難病證。在藥味少、藥量輕的前提下,要取得較好的療效,醫者必須有精深的學識,高超的醫術。小方運用得當,實有四兩撥千斤之效果。
傳承與創新并舉
張靜生認為,中醫的生命在于傳承與創新。他主張在繼承和發掘整理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中醫,多出成果,才能在學術上取得突破。要發展就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做到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做一名講求實效的中醫。
他總結,學術爭鳴與創新,帶來了中醫的不斷進步。回顧中醫藥發展史,不論金元四大家,還是明清溫病學派的涌現,都是不斷創新的結果。金元四大家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從實踐中對醫學理論提出了挑戰,進行新的探討,闡發了各自不同的認識,創立各自的理論學說。這種學風,創新精神延至明清兩代,對傳染性疾病的認識,對中風的病因與治法的認識,更趨于完善,開拓了中醫學發展的新局面。因此,中醫要發展必須傳承與創新并舉。(廖仲付)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