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生甘草治復發性口腔潰瘍
楊曉慧 臧海洋 江蘇省新沂市中醫院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莖。亦名蜜甘(《本經》)、蜜草(《名醫別錄》)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經。具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功效。臨床上常用以補氣,調和諸藥,筆者取生甘草和中補虛,緩急解毒的功效,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多例,療效滿意。
患者,劉某,女,42歲,2009年12月15日就診。以“反復舌尖及舌下潰瘍疼痛2年余,再發3個月”為主訴。2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舌尖及舌下潰瘍,予內服中藥及外部涂藥等治療,時輕時重,纏綿不愈。3個月來潰瘍漸增大,疼痛難忍,嚴重影響進食,經治療效果不理想。刻診:舌尖部、舌下系帶兩側可見米粒及綠豆大小潰瘍,紅且隆起,觸痛明顯,自感口干不欲飲,煩躁,納差,小便黃,大便黏滯不爽,舌紅,苔潤,脈細數。西醫診斷:復發性口腔潰瘍。中醫診斷:口瘡。治以和中解毒,清熱燥濕。處方:生甘草30克,半夏15克,干姜10克,黃連6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藿香10克,白茅根12克,焦三仙各15克,大棗3枚。10劑,水煎服,日1劑。
服藥后,疼痛明顯減輕,口渴減輕好轉,可進食。原方改生甘草15克,半夏10克,減藿香,繼服15劑后痊愈。復查:舌尖部、舌下系帶兩側潰瘍消失,黏膜正常。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按:復發性口腔潰瘍目前病因未明,現代醫學認為與免疫密切相關,誘因多與局部創傷、精神緊張、激素水平改變及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有關,無特效藥物治療。本病屬中醫學“口瘡”、“口瘍”等。筆者臨床體會,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癥狀、病機契合《金匱要略·狐惑病》所言“……蝕于上部則聲嘎,甘草瀉心湯主之”,多因疾病初期內服、外用寒涼藥物過重,致脾胃虛弱,濕熱壅滯,熏蒸于上而發,選用甘草瀉心湯加味治療,重用生甘草有明顯療效。生甘草可清中焦之火,益中宮之虛,《藥品化義》言:“甘草,生用涼而瀉火,消癰腫,利咽痛,解百藥毒,除胃積熱,此甘涼除熱之力也。”配黃連、黃芩、白茅根苦寒降泄以除熱;配干姜、半夏、藿香辛溫以燥其濕;配焦三仙、黨參、大棗益氣以斡旋上下。諸藥合用,中虛得補,熱清濕除,口瘡自愈。現代藥理研究甘草具有類激素樣作用,可調節機體免疫,解毒止痛。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