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論治缺乳
中醫辨證論治缺乳
缺乳,指產婦在哺乳期內,乳汁量甚少或全無,又稱“產后乳汁不行”、“乳汁不足”、“乳汁不通”、“乳無汁”、“乳汁不下”。早在隋代《諸病源候論》即列有“產后乳無汁候”,認為其病因系“既產則血水俱下,津液暴竭,經血不足”。唐代《備急千金藥方》共有21首下乳方。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指出產后缺乳“有氣血盛而壅閉不行者。有血少氣弱澀而不行者。虛當補之,澀當疏之”。為后世研究缺乳提供了治療原則。
診斷及辨證要點
患者多有先天乳腺發育不良,產時失血過多,產后情志不遂,產后過食肥甘、勞逸失常,哺乳不當或貧血等慢性病史。臨床表現為產婦在哺乳期中,乳汁甚少,不足以喂養嬰兒,或乳汁全無。或原本泌乳正常,突然情志過度刺激后缺乳者。本病應根據乳汁清稀或稠、乳房有無脹痛,結合舌脈及其他癥狀以辨虛實。虛證者,乳房柔軟,不脹不痛,擠出乳汁點滴而下,質稀;實證者,乳房脹滿而痛,擠出乳汁疼痛難出,質稠;虛實夾雜者,乳房脹大而柔軟,乳汁不多。還要注意有無乳頭凹陷、皸裂等。
本病應與乳癰缺乳相鑒別。乳癰初起乳汁壅結不通,乳汁缺少,伴有乳房紅腫熱痛、惡寒發熱,有塊或有波動感,繼之化膿成癰等臨床特征。缺乳僅為乳汁改變而無局部癥狀。
治療
辨證論治 臨床本病一般分以下三型辨證治療。
氣血虛弱證 主癥:產后乳汁少甚或全無,乳汁稀薄,乳房柔軟無脹感。次癥:面色少華,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法:補氣養血,佐以通乳。主方:通乳丹(《傅青主女科》)。藥用:人參、黃芪、當歸、麥冬、木通、桔梗、豬蹄。常用中成藥:八珍丸,每次10克,每日2~3次;十全大補丸,每次10克,每日2~3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