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辨治嘔吐
嘔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所致的以飲食、痰涎等胃內(nèi)之物從胃中上涌,自口而出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病癥。古人認為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干嘔,但嘔與吐常同時發(fā)生,很難截然分開,故多并稱為嘔吐。
外邪犯胃型
癥見嘔吐食物,吐出有力,突然發(fā)生,起病較急,常伴有惡寒發(fā)熱,胸脘滿悶,不思飲食,舌苔白,脈濡緩。治宜疏邪解表,和胃降逆。屬風寒犯胃者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藥用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白術、陳皮、厚樸、半夏、桔梗、甘草、生姜、大棗等;屬暑熱犯胃者方用新加香薷飲出入,藥用香薷、銀花、鮮扁豆花、厚樸、連翹等;屬穢濁犯胃者方用玉樞丹化裁,藥用山慈菇、紅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雄黃、朱砂等;屬風熱犯胃者方用銀翹散增損,藥用連翹、銀花、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等。
肝氣犯胃型
癥見嘔吐吞酸,噯氣頻作,胸脅脹滿,煩悶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嘔吐吞酸更甚,舌邊紅,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和胃止嘔。藥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湯。藥用柴胡、枳殼、白芍、厚樸、紫蘇、半夏、茯苓、生姜、甘草、橘皮、旋覆花、竹茹等。
脾胃虛弱型
癥見飲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勞倦,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濡弱。治宜益氣健脾,和胃降逆。屬脾氣不足者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藥用人參、茯苓、白術、甘草、砂仁、木香、陳皮、半夏、丁香、吳茱萸等;屬脾陽不振者方用附子理中丸化裁,藥用制附子、黨參、炒白術、干姜、甘草等。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nèi)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y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y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y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y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fā)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yī)藥發(fā)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