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治療慢性蕁麻疹第 3 頁
2.3 營衛不和證
主證:多見于青壯年人,風團反復發作,長期不愈,除風團、瘙癢外,其它無明顯不適。舌脈如常。
基本方藥:桂枝湯加白蘚皮、地膚子等。
兼血虛者加當歸;兼氣虛者加生黃芪;兼內熱者,加梔子,等等。
以上證型源于臨床,與教科書明顯不同,但按此辨證治療卻多有良效。其與教科書書及當前中醫皮膚科界一般辨證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濕”與“虛”在慢性蕁麻疹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濕性粘滯,風與濕合,則風邪難去;虛則正不勝邪,風邪稽留。不少情況下,“濕”與“虛”往往同時致病,導致臨床表現十分復雜,辨證也極見功力。“濕”與“虛”實際上是導致“風”邪長期留戀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濕”與“虛”的存在,“風”要么無所依附,要么被正氣及時驅除。這里“虛”有四層含義:衛氣虛、血虛、衛陽虛、氣陰兩虛,也可以認為具有“虛”的程度和層次不同,如衛陽虛重于衛氣虛。這些“虛”的存在,是機體正氣不足的表現,也是風邪留戀的根源。還需指出的是,在進行中醫辨證時,慢性蕁麻疹某個證型的癥狀或體征并非都要具備,但見幾個主要癥狀或體征即可,不必悉具,完全具備者臨床并不多見。
3. 證候演變 先實后虛
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慢性蕁麻疹患者痊愈過程具有一定的的規律,即其證候在治療開始至治療結束呈現階段性演變。通常首次就診時以以下二種證候多見:其一,肺衛不固兼有濕熱證、血虛證等,舌質紅或稍紅,舌苔黃膩;治療一段后,隨著病情的減輕,舌質轉為淡紅或淡白,根據證候的轉變適時調整治法和方藥后病情會進一步減輕,否則停滯不前,最終以溫陽益氣補血法收功者不在少數。筆者體會,慢性蕁麻疹病因病機的根本多屬陽虛、血虛,而其病起則僅表現出氣虛或兼有濕熱,通過補氣而“氣”恢復以及濕熱清除后,陽虛本質才逐漸顯現。值得一提的是,臨床治療不能越過氣虛、濕熱而直接溫陽,而只能循序漸進,一步步使疾病緩解直至完全治愈。其二,風濕熱蘊膚證,這種證候約有二種轉歸:一是通過治療,風濕熱祛除,疾病痊愈;一是通過治療,風濕熱少去,但又出現衛氣虛(肺衛不固)證,而必須在疏風除濕清熱的同時加用益氣固表藥,以竟全功。其證候變化之多端,實難一一詳述。但“虛實夾雜”逐漸轉為純虛,或“先實后虛”,是本病的一大特點或規律,值得進一步探討。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