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與食療第 3 頁
藥食同源 以人為本
“藥食同源”是中華原創醫學之中對人類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五谷雜糧有益于人類而無害于身體,因而性“中”。這是中華原創醫學選擇食品最主要的標準。這個標準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在這個標準里,食品和藥品并沒有截然分開。食品中略略離開“中”時就會偏涼(例如綠豆)或偏溫(例如豆豉)。如果偏離“中”較遠時,就是“寒”與“熱”。如果更遠離“中”的就是“藥”了,這就是涼藥或者熱藥的來歷。“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中醫的治療原則,得了熱病應該用涼藥,如果熱得不那么厲害,就不一定要藥了,用性偏涼食品(例如前述的綠豆)調節就可以了;反之亦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食療。
食療是使用食品進行調理,而藥膳則是將通常歸入“藥”范疇的變成可口的食品。比如當歸生姜羊肉湯,既是藥,但又是美味佳肴。對于身體虛羸、冬天手腳常冰涼者當為首選。如果是極寒或者極熱者,就叫做“毒”了。比如巴豆,一般人只要誤食一粒就會一瀉如水,因為它性極熱,常用以治療極寒者。故《黃帝內經》說治病是“聚毒藥以攻之”,而不是說“聚藥以攻之”。因此,無論食品、藥物甚至毒藥都是同源的,因為目的相同:就是將偏離正常狀態的恢復到常態。
中醫強調“藥療不如食療”,因為,以食物為藥物具有以下幾大突出優點:一是食療不會產生毒副作用,而藥物治病則不然,長期使用往往會產生各種副作用和依賴性,而且還可能對人體的某些健康造成影響;二是這些食物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價格低廉,讓我們在日常用餐中便可達到治病的目的;三是食物還具有適中的優點,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祛除病痛。
當然,食療確實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有不同于藥物治療的優點,但不等于食療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藥物治療。如果病情急重或應用食療后疾病不減輕,應該請醫生指導。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