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對待老年人的心理衛生
1903 年,心理衛生運動的發起人、心理健康學的先驅——美國精神病醫生克利福德·比爾斯(1876~1943年),寫了一本名叫《一個發現自我的心靈》的自傳體著作,1909年出版后,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幾乎每年都再版,成為風靡一時的暢銷書。比爾斯在這本書里,呼吁人們要注意對精神病患者的種種不公正的、不人道的待遇,引起了社會上普遍的重視。1908年英國的克洛斯通出版了《心理衛生》一書后,這一專業術語才被正式采用1948年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協助下,世界心理衛生協會宣告正式成立。在我國,1933年國立中央大學開設了心理衛生學科;1935年,在南京首創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組織,國內幾所大醫院設立了腦系科,幾個大城市設立了精神病醫院。但是,心理衛生門診咨詢工作,始終未能在我國很好地開展起來,心理衛生知識也未能在社會上普及開來。
談到這里,老年人或許會提出疑問: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呢?
心理健康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被人們普遍地叫做心理衛生學。二次大戰后,很多精神醫學家和醫學心理學家,感到心理衛生一詞在科學性上有些欠缺。他們認為心理衛生更多地是著眼于從消極意義方面來指導人們怎樣診斷、治療和預防心理疾病,而忽略了怎樣積極主動地,從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上,去探討如何保持與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他們指出:心理衛生最早只不過是側重于強調對心理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后來,它雖然也標榜促進心理健康,但實際上遠遠沒有完成和達到這樣的目標。隨著精神醫學和醫學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的進展,同時也依據現代化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精神生活不斷提高的要求,怎樣更加積極主動地從理論原理和方法技術上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就顯得更加重要了。相比之下,心理健康這個詞,更富有積極性的建設性的意義,于是索性改用心理健康或者心理保健來代替了心理衛生。但是,在老年心理學當中,老年心理衛生對于預防老年病,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樣對待老年人心理衛生?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1)重視老年心理衛生。老年人不僅要重視生理衛生與健康,而且也要重視心理健康,只有身、心都健康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心理狀態會促進人的身體健康,不良的心理、情緒狀態會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①智力正常。對老年人來說,能適應生活,具有一般的生活能力,思路清楚是智力正常的表現。②情緒愉快而穩定。人的情緒愉快而穩定是人的情緒健全的重要標志。愉快表示身心活動和諧。老年人能經常保持愉快樂觀,是情緒健全的表現。情緒穩定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于相對平衡狀態,也是情緒健全的表現。③心理協調。人的思想與行動相統一,稱為心理協調。老年人行為有條不紊是心理協調的表現。④人際關系的適應。⑤反應適度。老年人對事物反應過于敏感或過于遲鈍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⑥心理行為符合年齡。
(2)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良好的心理環境同良好的自然環境一樣,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使老人產生各種心理活動的生活、學習、工作、休息環境,構成了老年人的心理環境。這些心理環境直接影響老年人的情緒狀態,影響他們的健康。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環境,激發他們的興趣,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對身心健康頗有益處。創造良好的心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使心理環境內容豐富多采。②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與學習,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樣做還可以防止寂寞感。③培養業余愛好,能增進生活情趣,調劑精神生活,改善心境。生活有規律,使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富有節奏感,有利于身心健康。
(3)老年心理衛生的原則。樹立與鞏固正確的世界觀,實事求是地、科學地分析周圍發生的一切,并能冷靜、妥善地予以處理,避免偏激、固執等心理偏差的產生,保證心理反應適度。①正確對待環境刺激。老年人生活與工作的環境應力求安靜,但現實生活中并不能完全保證,例如環境中的噪音等不利因素時常存在,老年人如能心平氣和地對待這些刺激,則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情緒穩定是保護健康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老年人要善于在刺激中保持和調節情緒。②防止和克服心理沖突。主觀的要求與客觀的限制而引起的強烈或持續的心理沖突,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造成老年人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生活與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心理沖突,但要力求控制其強度,持續時間不要過長,老年人要開朗、直率、暢所欲言,消除心理壓力,解除心理沖突。③陶冶情操,克服那些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的個性因素,就能很好地適應人際關系,經常獲得滿意感。脾氣暴躁、性格孤癖,易產生不滿意感與不安全感,有害心理健康。④要有自知之明。老年人要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狀況,經常用心理健康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心理行為,促進心理健康。要根據自己的體力與智力等情況量力而行,切不可去做力所不及之事,否則會在挫折面前心緒不定,從而影響心理健康。
談到這里,老年人或許會提出疑問: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呢?
心理健康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被人們普遍地叫做心理衛生學。二次大戰后,很多精神醫學家和醫學心理學家,感到心理衛生一詞在科學性上有些欠缺。他們認為心理衛生更多地是著眼于從消極意義方面來指導人們怎樣診斷、治療和預防心理疾病,而忽略了怎樣積極主動地,從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上,去探討如何保持與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他們指出:心理衛生最早只不過是側重于強調對心理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后來,它雖然也標榜促進心理健康,但實際上遠遠沒有完成和達到這樣的目標。隨著精神醫學和醫學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的進展,同時也依據現代化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精神生活不斷提高的要求,怎樣更加積極主動地從理論原理和方法技術上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就顯得更加重要了。相比之下,心理健康這個詞,更富有積極性的建設性的意義,于是索性改用心理健康或者心理保健來代替了心理衛生。但是,在老年心理學當中,老年心理衛生對于預防老年病,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樣對待老年人心理衛生?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1)重視老年心理衛生。老年人不僅要重視生理衛生與健康,而且也要重視心理健康,只有身、心都健康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心理狀態會促進人的身體健康,不良的心理、情緒狀態會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①智力正常。對老年人來說,能適應生活,具有一般的生活能力,思路清楚是智力正常的表現。②情緒愉快而穩定。人的情緒愉快而穩定是人的情緒健全的重要標志。愉快表示身心活動和諧。老年人能經常保持愉快樂觀,是情緒健全的表現。情緒穩定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于相對平衡狀態,也是情緒健全的表現。③心理協調。人的思想與行動相統一,稱為心理協調。老年人行為有條不紊是心理協調的表現。④人際關系的適應。⑤反應適度。老年人對事物反應過于敏感或過于遲鈍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⑥心理行為符合年齡。
(2)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良好的心理環境同良好的自然環境一樣,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使老人產生各種心理活動的生活、學習、工作、休息環境,構成了老年人的心理環境。這些心理環境直接影響老年人的情緒狀態,影響他們的健康。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環境,激發他們的興趣,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對身心健康頗有益處。創造良好的心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使心理環境內容豐富多采。②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與學習,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樣做還可以防止寂寞感。③培養業余愛好,能增進生活情趣,調劑精神生活,改善心境。生活有規律,使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富有節奏感,有利于身心健康。
(3)老年心理衛生的原則。樹立與鞏固正確的世界觀,實事求是地、科學地分析周圍發生的一切,并能冷靜、妥善地予以處理,避免偏激、固執等心理偏差的產生,保證心理反應適度。①正確對待環境刺激。老年人生活與工作的環境應力求安靜,但現實生活中并不能完全保證,例如環境中的噪音等不利因素時常存在,老年人如能心平氣和地對待這些刺激,則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情緒穩定是保護健康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老年人要善于在刺激中保持和調節情緒。②防止和克服心理沖突。主觀的要求與客觀的限制而引起的強烈或持續的心理沖突,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造成老年人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生活與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心理沖突,但要力求控制其強度,持續時間不要過長,老年人要開朗、直率、暢所欲言,消除心理壓力,解除心理沖突。③陶冶情操,克服那些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的個性因素,就能很好地適應人際關系,經常獲得滿意感。脾氣暴躁、性格孤癖,易產生不滿意感與不安全感,有害心理健康。④要有自知之明。老年人要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狀況,經常用心理健康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心理行為,促進心理健康。要根據自己的體力與智力等情況量力而行,切不可去做力所不及之事,否則會在挫折面前心緒不定,從而影響心理健康。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