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對待帕金森氏病?
帕金森氏病,又稱震顫麻痹,是發(fā)生于中老年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性疾病,以震顫、肌強直及運動減少、行動遲緩為本病的主要特征。
腦炎常引起黑質及其上行的黑質紋狀體通路的損害,是發(fā)生帕金森氏病的病因之一。另如動脈硬化、顱腦損傷、腦腫瘤、一氧化碳中毒、利血平、酚噻嗪類藥物、錳、汞、氰化物中毒等也可引起與帕金森氏病類似的臨床癥狀或病理改變,這些情況統(tǒng)稱為帕金森氏綜合征。
臨床表現特點為隱匿發(fā)病,開始往往先有手的震顫,出現寫字困難,所寫的字彎曲不正,越寫越小,稱為寫字過小癥。動作遲緩,身體沉重,坐下時不能站起,臥床時不能自行翻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行走時,啟步艱難,但一邁步后,即以極小的步伐向前沖去,越走越快,不能即時停步或轉彎,稱慌張步態(tài)。
當病變局限于一側時,該側活動減少,鼻唇溝變淺,上肢彎曲,下肢于步行時類似偏癱。面肌運動減少,口與眼的活動亦少,不眨眼,雙目凝視。口、舌、腭及咽部等肌肉運動障礙導致大量流涎,而唾液的分泌并無增加,只是病人不能把唾液自然咽下所致。面部表情缺乏,頭很少活動,形成面具臉。其他還可出現頑固性便秘,大量出汗,皮脂溢出增多等。有時病人也可有語言障礙,語音低弱,發(fā)音呈暴發(fā)性,字音不清,難于聽懂。
本病的治療包括藥物、手術及針灸三個方面。最常用的藥物是抗乙酰膽堿藥(如安坦、東莨菪堿、開馬君、苯甲妥品等),以抑制乙酰膽堿的興奮性作用,同時用多巴胺替代療法補充腦中多巴胺的不足,使乙酰膽堿多巴胺系統(tǒng)重獲平衡。
手術治療近20年來有較大突破性進展,對于藥物治療無效而癥狀和病情又適宜手術治療的,可采用外科手術治療。
頭針療法對減輕震顫麻痹有一定幫助。對一側強直為主而無震顫者,取對側的運動區(qū)上部;頭面部及頸部有震顫者,另加運動區(qū)的下部;如軀體震顫及肌張力增高者,取對側的運動區(qū)及舞蹈震顫區(qū)。每日一次,15次為一療程,每次20分鐘。
腦炎常引起黑質及其上行的黑質紋狀體通路的損害,是發(fā)生帕金森氏病的病因之一。另如動脈硬化、顱腦損傷、腦腫瘤、一氧化碳中毒、利血平、酚噻嗪類藥物、錳、汞、氰化物中毒等也可引起與帕金森氏病類似的臨床癥狀或病理改變,這些情況統(tǒng)稱為帕金森氏綜合征。
臨床表現特點為隱匿發(fā)病,開始往往先有手的震顫,出現寫字困難,所寫的字彎曲不正,越寫越小,稱為寫字過小癥。動作遲緩,身體沉重,坐下時不能站起,臥床時不能自行翻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行走時,啟步艱難,但一邁步后,即以極小的步伐向前沖去,越走越快,不能即時停步或轉彎,稱慌張步態(tài)。
當病變局限于一側時,該側活動減少,鼻唇溝變淺,上肢彎曲,下肢于步行時類似偏癱。面肌運動減少,口與眼的活動亦少,不眨眼,雙目凝視。口、舌、腭及咽部等肌肉運動障礙導致大量流涎,而唾液的分泌并無增加,只是病人不能把唾液自然咽下所致。面部表情缺乏,頭很少活動,形成面具臉。其他還可出現頑固性便秘,大量出汗,皮脂溢出增多等。有時病人也可有語言障礙,語音低弱,發(fā)音呈暴發(fā)性,字音不清,難于聽懂。
本病的治療包括藥物、手術及針灸三個方面。最常用的藥物是抗乙酰膽堿藥(如安坦、東莨菪堿、開馬君、苯甲妥品等),以抑制乙酰膽堿的興奮性作用,同時用多巴胺替代療法補充腦中多巴胺的不足,使乙酰膽堿多巴胺系統(tǒng)重獲平衡。
手術治療近20年來有較大突破性進展,對于藥物治療無效而癥狀和病情又適宜手術治療的,可采用外科手術治療。
頭針療法對減輕震顫麻痹有一定幫助。對一側強直為主而無震顫者,取對側的運動區(qū)上部;頭面部及頸部有震顫者,另加運動區(qū)的下部;如軀體震顫及肌張力增高者,取對側的運動區(qū)及舞蹈震顫區(qū)。每日一次,15次為一療程,每次20分鐘。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y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y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y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y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fā)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yī)藥發(fā)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