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對待“病從心生”?
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科學文化知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病從口入的問題,比較普遍地重視起來了。對于病從體入的現象,如從眼、耳、鼻所致的結膜炎和中耳炎、肺結核及矽肺病等;從皮膚感染的疥癬、丹毒等;從性器官接觸所感染的性病,如艾滋病等,已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相對地說,人們對于病從心生的情況,尤其是老年人卻往往有所忽視。這里所說的心,主要指心理、情緒而言。盡管各種報刊近年來登載了大量有關調節心理機制、培養良好情緒、保持積極心態等內容的文章,但是,多數的老年人仍然對這方面缺乏應有的重視,行動上缺乏足夠的注意。固然,人的心理狀態如何,情緒好壞,與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與他所經歷的具體遭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似乎單憑主觀力量難于駕馭。但是,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實際上具有極大的潛力,是不可低估的。如果你通過主觀方面的努力,使心理經常保持良好的狀態,許多疾病是可以避免的,許多不幸的喪亡也是可以防止或延緩的。
據醫學科學家調查,在經歷了人生不幸劇變之后,有80%的人在兩年內生病。著名的醫學科學家、心理學家霍姆斯和萊赫,曾對5000人進行了調查,然后給各種不同的類型的事件加以定量打分(如:愛人死亡,精神打擊最大,因而打分最高;丟失貴重物品、與好友發生感情摩擦等則分數略低……),凡生活中發生劇變的人在那段時間里,各種疾病都有所增加。另外,有的科學家做過對比實驗:在體質、年齡、生活條件相似的兩組人員當中,近親眷屬發生喪亡的一組人員,其死亡率要比相似年齡對照組高出7倍!
固然,不良的心態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與加劇,然而,過度強烈的喜、樂等興奮刺激,對人的健康的損害,也是值得警惕的,有時不僅是病從心生,甚至還會命從心亡。這方面更容易被人們忽視,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更需要高度注意。
有一位老人,一生艱辛,晚年生活逐漸好轉。一天,兒子用多年積攢的工資收入給老人買了一臺彩電,晚飯后全家歡樂地在一起觀看電視節目,老人喜不自禁,一會兒忽然昏迷不醒,送醫院后經搶救無效,身亡。原來是因興奮過度,患腦溢血而死。
另一位老人,到火車站去接多年未見的小孫女,見面之后,老人高興極了,一下子把孫女抱在懷里,于是悲劇傾刻發生,老人心臟病突發,不治身亡。
以上情況說明,病從心生的問題,是現實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問題,是老年人在爭取健康長壽中的一個不小的干擾和障礙。
為什么病從心生的問題在科學文明相當發達的今天仍然屢屢發生而沒有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和防范呢?這是因為:
其一,人的心理、情緒不太容易控制。飽了不再吃,累了少活動,藥吃到一定數量要停一停……,這些容易做到。然而,失去親人誰能不悲傷?受到冷遇、歧視或遭到打擊、迫害誰能不憤怒?因為心理、情緒像沒有韁繩的野馬,難以駕馭。
其二,心理、情緒是摸不著、抓不住的,比較抽象一些,因而難以具體感知、難以把握適度。何謂適度?它不可稱,不好量,沒有具體明確的標準。何況一時心情不好,很難看出其危險,即使造成疾病,也多是日積月累所致,難于及時察覺,因而容易造成無所謂的錯誤心理而任其自流。
其三,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對心理因素的雙向效應缺乏全面的理解,特別是對積極心態的相反效應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思想上重視不夠(心理因素可以致病、導病,也能防病治病,這是其雙向效應。積極的心理因素如果發展到不適度的地步——即狂喜、極樂等極端的程度,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后果,這是積極心態的相反效應)。
據醫學科學家調查,在經歷了人生不幸劇變之后,有80%的人在兩年內生病。著名的醫學科學家、心理學家霍姆斯和萊赫,曾對5000人進行了調查,然后給各種不同的類型的事件加以定量打分(如:愛人死亡,精神打擊最大,因而打分最高;丟失貴重物品、與好友發生感情摩擦等則分數略低……),凡生活中發生劇變的人在那段時間里,各種疾病都有所增加。另外,有的科學家做過對比實驗:在體質、年齡、生活條件相似的兩組人員當中,近親眷屬發生喪亡的一組人員,其死亡率要比相似年齡對照組高出7倍!
固然,不良的心態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與加劇,然而,過度強烈的喜、樂等興奮刺激,對人的健康的損害,也是值得警惕的,有時不僅是病從心生,甚至還會命從心亡。這方面更容易被人們忽視,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更需要高度注意。
有一位老人,一生艱辛,晚年生活逐漸好轉。一天,兒子用多年積攢的工資收入給老人買了一臺彩電,晚飯后全家歡樂地在一起觀看電視節目,老人喜不自禁,一會兒忽然昏迷不醒,送醫院后經搶救無效,身亡。原來是因興奮過度,患腦溢血而死。
另一位老人,到火車站去接多年未見的小孫女,見面之后,老人高興極了,一下子把孫女抱在懷里,于是悲劇傾刻發生,老人心臟病突發,不治身亡。
以上情況說明,病從心生的問題,是現實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問題,是老年人在爭取健康長壽中的一個不小的干擾和障礙。
為什么病從心生的問題在科學文明相當發達的今天仍然屢屢發生而沒有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和防范呢?這是因為:
其一,人的心理、情緒不太容易控制。飽了不再吃,累了少活動,藥吃到一定數量要停一停……,這些容易做到。然而,失去親人誰能不悲傷?受到冷遇、歧視或遭到打擊、迫害誰能不憤怒?因為心理、情緒像沒有韁繩的野馬,難以駕馭。
其二,心理、情緒是摸不著、抓不住的,比較抽象一些,因而難以具體感知、難以把握適度。何謂適度?它不可稱,不好量,沒有具體明確的標準。何況一時心情不好,很難看出其危險,即使造成疾病,也多是日積月累所致,難于及時察覺,因而容易造成無所謂的錯誤心理而任其自流。
其三,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對心理因素的雙向效應缺乏全面的理解,特別是對積極心態的相反效應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思想上重視不夠(心理因素可以致病、導病,也能防病治病,這是其雙向效應。積極的心理因素如果發展到不適度的地步——即狂喜、極樂等極端的程度,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后果,這是積極心態的相反效應)。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