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第一個公辦中醫急救醫院第 2 頁
中醫救護總院設有醫療研究委員會,聘張簡齋、胡書城、藍伯熙、時逸人、饒鳳璜5人為委員,于每星期三舉行例會,討論本市或他處流行性病癥之特效藥方及預防方法、本院發生奇異或疑難病癥之治療方法。除此之外,醫院臨時發生危險病癥隨時會診或開會討論。醫療研究委員會匯集傳統中醫個人經驗,發揮集體智慧,開合作之風,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
中醫救護總院除具有門診、送診、住院治療、家庭顧問、機關團體學校衛生顧問等職能外,還經常對抗日軍隊、貧苦群眾送診贈藥,在社會上影響很大。
更名中醫救濟醫院
1939年1月,中醫救護醫院在重慶磁器口改組為中醫救濟醫院,負責難民及市民的救濟醫療事宜(《賑委會設中醫救濟醫院》)。醫院設有病床200張,設備措施一如西醫醫院,并“聘饒鳳璜為院長,陳郁為名譽院長兼會診委員會主席。遇有危險病癥,得臨時集合各中醫會同診斷,救治嚴重病人頗多,一時軍民稱便”(《中華醫藥學史》)。據統計,“自一月一日起,至五月三日止,門診病人各科合計共三千八百三十一人,住院病人二百二十九人”。重慶“五三”大轟炸后,即于5月4日將住院病人遷往北碚石墻院繼續治療,并由沈仲圭擔任院長,“自五月四日起,至九月底止,門診病人四千八百二十六人,住院病人一百九十九人”(《賑濟委員會抗戰時期社會工作報告》)。
中醫救濟醫院在北碚投資一萬多元,修建房屋六十余間,設有內科、外科、骨傷科、助產室、中藥房、中藥制劑室、藥方配置處等科室,住院病室共計18間,有床位74張。醫院工作人員(包括各診療所)共計80人左右,所有經費開支由賑濟委員會撥給,年支出八千至一萬元。聘請了一大批國內著名的中醫師,如張簡齋、邱嘯天、鄒云翔、王伯岳、黃堅白、黃養民、許錫彥等。診斷疾病除望、聞、問、切外,還應用西醫的化驗手段,對血、尿、糞、痰、膿等進行化驗診斷。藥方配置處專門研制各科中藥方劑,曾制成治療傷寒、霍亂、痢疾等各種傳染性疾病的特效藥,并向全國推廣。
鑒于當時醫藥昂貴、貧病者多無力就醫的實際情況,除醫院總部外,還在重慶夫子池、南岸下新街、青木關、山洞、歌樂山、沙坪壩、姚家灣等處增設診療所各一處。1940年響應全國慰勞總會的號召,在通遠門、小龍坎、菜園壩、黃桷埡、寶蓋寺等處設立了義診處,凡抗日人員及家屬憑全國慰勞總會發給的證書免費就診。還在北碚設有施診處,凡確系貧困者可在門診治療,若需住院,可由賑濟委員會或患者所在機關團體出具證明,免費進行治療。
1942年,奉賑濟委員會之命,中醫救濟醫院與重慶施診所合并,易名為“北碚中醫院”。抗戰勝利后,因醫院名稱有“北碚”二字,被認定為地方性質,未能遷回南京,而是交與北碚管理局。1946年,因經費無源被迫停診(《賑濟委員會北碚中醫院》)。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